↑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1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西塞罗:“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凯厄斯·弗里斯(行省总督)。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西塞罗是罗马帝国的法官 ②西塞罗认为罗马的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备 ③司法公正是法学进步的重要表现 ④体现了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法律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英雄儿女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新生政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主要表现在( )

    A.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B. 公社监督工业生产

    C. 管理逃亡

    D. 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就在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C.“九二共识”通过

    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历代政治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太祖派文官到各地任长官

    ④明太祖废丞相权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表明

    A.中国政府已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

    B.“一国两制”已正式成为统一方针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原告的撤诉率从37.84%下降到32.38%。这表明

    A.“民告官”的意识增强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成效

    D.政治体制改革效果突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成立人民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

    A、推翻旧制  B、削弱皇权  C、正确决策  D、分权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岂能一一周偏。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朱元璋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对废除丞相反悔

    C.为设顾问机构铺垫   D.为政事繁多苦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对两国政体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君主都掌握着实权   B. 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

    C. 内阁都对君主负责   D.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A. 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B. 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 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 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B. 无益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

    C. 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D. 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余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

    A. 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

    B. 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

    C. 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 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当今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C.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逐渐形成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超过欧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出席万隆会议

    ②会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③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这样评论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 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 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 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 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古雅典人在辩论时,规定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不能就一个问题发言两次,不能打断别人讲话……。这是为了

    ①提高议政的效率         ②维护会场秩序

    ③为更多的公民提供发言机会   ④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 国民革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抗战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易中天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狁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A. 俄国军队

    B. 美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日本军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针对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大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妙计,它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这个妙计是

    A. 郡县制   B. “推恩令”

    C. 诛晁错   D. 清君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主要目的是

    A. 避免君主专制独裁

    B. 打破“君权神授”的神话

    C.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D. 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材料二: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我们过去和蒋介石交涉,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

    ——以上材料均摘自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1)材料一中所说的“许多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2)材料二中说“我们过去……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的表现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

    材料二: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百度百科《中俄北京条约》词条

    材料二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材料三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四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