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10 题,选择题 2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0 题
  1.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 消除诸子矛盾

    D. 实现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 宰相权力的加强

    D.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其著作《1640 年英国革命史》中提到,“光荣革命”是本着宗教精神进行的,而且没有与过去的传统割断联系。它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而出现的。基佐意在()

    A. 反对暴力和流血的革命   B. 批判“光荣革命”的保守性

    C. 强调“光荣革命”延续传统   D. 肯定“光荣革命”的历史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

    A. 英国下院

    B. 美国国会

    C. 法国众议院

    D. 德国联邦议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种制度应该是

    A. 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 元代的中书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保护个人财产   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 缓和民众之间矛盾   D. 侧重保护平民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该举措(  )

    A.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公元前15世纪

    B. 公元前13世纪

    C. 公元前11世纪

    D. 公元前9世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知县的设立表明北宋(   )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出现了严重的冗官现象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这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贸易范围扩大

    B. 白银储量丰富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政府放松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批判专制统治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捍卫人道精神

    D. 呼吁宗教宽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未“独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