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   翟力

    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人有恒言曰:“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的必要性就在于此,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壮阔的游记,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并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在加强与欧洲大陆联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有些掺入了过多道德规训的内容,偏离了青少年教育以生发和活跃为主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这也是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必要补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其实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也就是游学成果的结晶。

    B. 令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向往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引发英国上层社会的游学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C. 国家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费用是日本用来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的方式。

    D. 游学因为掺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和道德规训的内容而发生偏离,只有摆正心态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指出了游学的本质是将自己的游学经历写出来,做到知行合一。

    B. 文中举孔子、司马迁、徐霞客、顾炎武等人的游学事例,论述要想成就自我,就应游学,扩大视野。

    C.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证,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D. 文章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论述了游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世间有些知识、情感和体会是人们难以感受到的,而游学则可以使人通过亲历其境,进而受益。

    B. 司马迁“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与游学这种知行合一的士风密不可分。

    C. 在自然界中的游学更能使学生感受天地的大气象,是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城市生活和现代性思维的不足。

    D. 游学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扩大见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优势,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既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著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当他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  

    (本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介绍了“他”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目的是为下文“我”对他的寻找和误解埋下伏笔,也与同学会上所有同学对他的忽视形成反差。

    B. 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立体生动鲜明的展现了他身份卑微,灵魂高贵。

    C. 本文告诉我们人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诗意的生活,也要让心灵独立自由,不能悲观不能自卑。

    D. 作者“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是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尊重”是居高临下、无视对方尊严的“怜悯”和“同情”,是显露自己“高尚”的矫情。

    2.理解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含意。

    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②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

    3.文章展示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有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请找出文中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这里咋猛长绿色产品

    吴齐强 李铁刚

    “贴上绿标,小黄瓜身价倍增,一公斤卖到12元!”说起绿色农业,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店下村村民陈青山赞不绝口。

    也许你不知道,有“赣中粮仓”之称的宜春,绿色农业同样表现不俗。目前,全市认证的绿色食品146个、有机产品35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占到全省40%。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咋长出这么多绿色产品?

    宜春青山绿水,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增产难增收。

    “农民就靠种地,但要换个种法。”万载县茭湖乡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说,十多年前,他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老邓坦言,一开始并不顺利,技术不行,一次一次找专家解答;技术难题解决了,市场又不认可,价格一直上不去。但邓福根相信,好产品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多年坚守,谢溪村的600亩有机姜迎来市场转机,价格卖到普通姜的1.5倍,姜农年收入几十万元。示范立竿见影,村民积极跟进,有机毛豆、有机草莓、有机水稻,村里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全覆盖。

    绿色有机农业好是好,可调结构不能政府一厢情愿。宜春的做法是“政府引导,让市场发力。”

    全市10个县市设立专门服务窗口,182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2106个村建立服务站,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97万亩。政府还提供技术服务。樟树市中洲乡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江平村村民邹润平说:“往年我每亩地至少要施2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今年除了一车牛粪,只下了5公斤复合肥。”

    在宜春,绿色有机观念渐入人心。铜鼓县大塅镇交山村,10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种植有机白茶1000亩,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农民参与分红。去年,合作社收入24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

    绿色有机农业,靠一家一户不行。宜春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在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杨军生介绍:“优质农产品才有竞争力,现在园区聚集的都是绿色有机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

    宜春全市建设7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去年以来,园区共投入资金29亿元,引进培育新品种22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40余项,农产品加工产值近6亿元。

    有质量还要有市场。宜春利用大型会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平台,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不断拓展市场销售网络。同时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核心,规范有机绿色产品的生产、认证、经销等行为,打造一批知名、著名品牌。全市共有袁州油茶、靖安白茶、宜丰竹笋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中药材、高安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成为亮丽名片,整体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密切利益联结,让农民融入产业,钱袋子鼓起来。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返乡大学生姚慧峰,前年回乡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他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价格是普通稻谷的4倍多。

    看到有机稻的高收益,村民纷纷要求加入,他成立了生态种植合作社,并注册了“稻香南垣”商标,还开发出豆腐、米粉、米糕等一系列有机农产品。“合作社还开通了网络、微信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稻香南垣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姚慧峰说,目前合作社有成员71户,种植面积8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

    (选自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较,效益低,但是宜春市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传统农业的效益一直都较高。

    B. 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一开始不顺利,技术不行,多次找专家解答后,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C. 大学生姚慧峰主动放弃去大城市工作,前年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成立生态种植合作社后,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

    D. 江西省宜春市的绿色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说明了如果农产品优质,农民就能得到实惠,富裕起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村民陈青山对“绿色农业”赞不绝口的话语,既点明了要报道的内容,同时又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樟树市中洲乡农民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每亩地除了一车牛粪外,只下了5公斤复合肥。

    C. 邓福根坚信好产品定能卖上好价钱,并坚守多年,终于迎来市场转机,年收入几十万元,他带动了全村人都种植有机农产品。

    D. 文中在叙述事例时,大量运用数字,这使得报道的消息真实可靠,具有不可辩驳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E. 本则新闻的标题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解读者的好奇心,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3.宜春市为了打造绿色产品这一品牌,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B.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C.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D.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六部之一,古代掌管全国户口、财赋、土地以及水利工程的官署。

    B. 缗钱,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C. 属,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如《鸿门宴》中:“吾属皆且为所虏。”

    D. 枭首,古代酷刑,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罕征税公平,深受众人信服。在宜兴为政期间,针对百姓的申诉,他根据百姓田地位置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免交租税,让人心服口服。

    B. 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

    C. 王罕考虑事情周到,做事讲究策略。侬智高入侵,针对有些人有田客(佃户)而有些人没有田客的实际情况,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解了侬智高入侵之围。

    D. 王罕真诚为民,为狂妇讨回公道。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2)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诗文阅读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以表现的情韵。

    B.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近渐远,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C.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突出深邃的所在。

    D. “藕花多处别开门”,“别”指不要。意思是不要把门户开在荷花繁盛的地方。

    E. 本诗的思路是:往石湖、到石湖、在石湖、赞石湖。

    2.本文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范成大怎样的精神品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自己威武不屈,九死不悔,因为内心以正直和高洁为乐。

    (2)《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必有畔岸,比喻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无尽。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唱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②天气“晴久必霾”似乎成了牢不可破的真理。昨天一整天南昌的天都是灰蒙蒙的,整个下午虽然指数略微下降了些,但依然在重度污染的范畴。

    ③据说写过《悯农》诗的李绅,随着官职的提升开始“渐次豪奢”,他常常呼朋唤友,大摆酒宴,一盘鸡舌竟耗费活鸡300多只。

    ④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普通百姓不能作壁上观,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⑤这一次大赛所聘请的该市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业团体的专家,都是巧言令色的高手,他们的点评制造了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推进和谋划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C. 塔夫茨大学对“黄金大米”人体试验事件造成的违反既定协议和标准表示歉意,并表示,已加强了规章和程序管理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D. 网络综艺发展至今,和电视台播出的传统综艺节目已没有严格区别,且反过来影响电视综艺节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  ①  通向未来?这个问题  ②  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  ③  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  ④  可以在  ⑤  时间地点进行阅读。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  ⑥  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A

    除了

    大概

    所有

    B

    不仅

    几乎

    任何

    已经

    C

    /

    好像

    任何

    已经

    D

    不仅

    /

    所有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句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说创作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优秀的小说离不开作家杰出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生动幽默的语言,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人们对于此类小说,一般会很喜爱。因此。人们读了这样的小说,必将引起共鸣。产生共鸣之后,自会受到道德上的感召,实现人生价值。

    ①不是只有生动幽默的语言,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在15个字。

    智能腕表一键呼叫,被撞伤的白桂蓉老人被第一时间赶到的助医护士、党员志愿者送往医院,及时得到救治。这得益于丰台区已测试运行了三个月的“连心通”养老服务平台,智能腕表发放到空巢独居老人手中,紧急呼救、助医助洁、送餐陪聊、日常照料……老人们足不出户,可随意“点单”各类服务。日前,记者从丰台区了解到,明年一季度,“连心通”工作将覆盖丰台全区1.7万余名有需求意向的空巢独居老年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

    一位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你的人生发展也是一个修理自己边边角角的过程,请以《塑造完美的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