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句无语病)

    B. 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和高度。(该句是单句)

    C. 近年来,有不少当代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其中有不少出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推拿”“红高粱”。(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D.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学常识表述无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绯红(fēi)  涉猎(shè)  迁徙(xǐ)   油光可鉴(jiàn)

    B. 管束(shù)  搓捻(cuō)  震悚(sǒnɡ)  花团锦簇(cù)

    C. 黝黑(yǒu)  契约(qì)   睥睨(pì)   仙露琼浆(qiónɡ)

    D. 侏儒(rú)  执拗(niù)   炽热(zhì)   诚惶诚恐(huá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璀璨  酷肖  干涸   海誓山盟

    B. 萧瑟  媲美  狼籍  千山万壑

    C. 凋零  缄默  哂笑  相形见拙

    D. 萋萋  酬和  蓬篙  盛气凌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 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

    D. 调查表明,我国有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福州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 近年来,海交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C. 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D.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后生可畏

    刘斌立

    ①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②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儿打杂,同时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④“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⑤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的挺朋克,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⑥那年律师考试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爸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⑦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⑧一年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老李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⑨“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⑩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交集。

    B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遇难矿工的家属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B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被我看到了: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B13我立刻致电老李,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B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B15“还真不是。您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他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B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B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被迫备考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助穷人打官司

    2.读文中的画线句子,完成题目。

    (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第B12段中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3.联系全文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B.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

    (1)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小说中所提供的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形象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题文)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2)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3)《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2 题
  1. 选择下面这三幅书法作品中的一幅送给自己家里的长辈,请写明字体,按照现在的书写顺序用规范的正楷抄写在田字格中,并根据它的含义写一句祝福的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1)请给漫画拟定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回老夫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到回信,命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吴家很受感动,也命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吴两府消除隔阂,世代友好。

    请以“友善”“仁爱”“宽容”“大度”“谦恭”中的一个概念作为主旨,以你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为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需要则用××代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