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论语》)

    (2)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3)《公输》中写出公输盘已经技穷,墨子还有守卫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 bié(_____)

    (2)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guàn(_____),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3)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zhāng huáng shī cuò(_____)。

    (4)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qiǎng guō bù shě(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小凯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小凯发微信给老师:“老师:我考上北影了,感谢恩师多年的赐教。”小凯父亲发短信向亲朋报喜:“令郎顺利考上理想大学,多谢大家关心!”小凯对前来祝贺的李叔叔说:“叔叔,您的到来使我家蓬荜生辉。”好朋友王源对小凯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登门造访。”

    A. 赐教   B. 令郎   C. 蓬荜生辉   D. 登门造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我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将“增强”改为“提高”)

    B. 网络直播本身是一个创新的交流平台,但直播时要有度,不要有为了求异而违法。(在句末加上“的行为”)

    C. 能否拿下这期《最强大脑》的冠军,关键在于选手们把他们强大的技能在临场时稳定地发挥出来。(在“选手们”后加上“能否”)

    D. 为了加强校园安全,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将“机制”改为“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人生短暂,就不要驻足去羡慕他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做好自己。如果是繁星就不要羡慕明月的皎洁光亮你依然可以在夜空中绽放光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太守与滁人同游风光秀丽的琅琊山,并在醉翁亭举行宴会的事件,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B. 这篇散文描写了“滁人游”时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反映了滁州在欧阳修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C. 太守宴“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就地取材既显示滁州物产丰饶,也体现了太守宴饮的随意,太守与宾客只为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D. 第③段先后从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这四个场景描写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以排遣抑郁心情的风俗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释)①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②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③嘉佑:宋仁宗年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壮岁犹不知书 / 即书诗四句   B. 此未足为我学也 /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士大夫争持其文 / 知而不争   D. 父子名动京师 / 佁然不动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焚 其 文 闭 户 读 书 五 六 年 乃 大 究 六 经 及 百 家 之 说

    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

    B.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②~⑥段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第⑦段再次明确中心论点。

    C. 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 第⑤段加点词“这样”在文中指代“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下列材料可以作为第⑤段补充论据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B.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培根说:“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D.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阅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如何读书才能有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强强的新衣

    ①每当临近过年,我们大院的孩子们就会互相打听,你妈妈给你准备了什么样的新衣?你爸爸给你买了什么样的布料?男孩子过年除了鞭炮是他们的最爱,剩下的便是新衣了。

    ②然而有些人家就买不起新衣,哪怕布料再便宜。强强家就是。

    ③强强当年上小学三年级。他家里人口很多,6个兄弟姊妹。大院里的人都知道他和另外的5个兄弟姊妹不是一个爸爸,强强的亲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生父是怎样一个人他印象很模糊,只知道是个军人。强强的继父在铸造厂工作,是技术员,但工资却不高。强强妈没有正式工作,在一家街道办的裁缝店里当临时工,日子过得很困难。除了吃饭,别的真不敢考虑。邻居们印象很深的就是,强强从搬进大院起就穿那套蓝色的外衣,3年过去了,还是那套。

    ④强强没有新衣,强强的姐姐、妹妹和弟弟却都有。虽然弟弟妹妹的新衣一看就是强强妈用剩料和布头拼接起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新的。两个姐姐的新衣更不用说了,是整块布料做的。尽管布料很便宜,但有强强妈的手艺,穿在身上还是被好多人称赞。

    ⑤年三十一大早,强强妈就把强强那身穿了几乎一年的蓝衣服从晾衣架上取下来,然后烧上铁熨斗喷上水,仔细熨起来,一直熨到看不到一丝褶皱一件旧衣服经强强妈一收拾,立时就焕发出了几分光彩。强强穿在身上照着镜子,自己都觉得变了样,他脸上情不自禁露出笑容。每回强强妈把衣服重新挂在衣架上时都会小声对强强说,等妈妈有了钱一定给你买身新衣服。这话一说就是3年。

    ⑥其实强强是个懂事的孩子,对妈妈只给姐姐弟弟妹妹置办新衣,打心眼里没有丝毫的怨言。他知道妈妈这是在展示自己的胸襟,让继父明白她没薄待了他的孩子。实际上继父也觉得对不住强强,当着强强的面不止一次说过,过年无论如何也要给强强做件新衣了。每次强强都很大度地表态:我不要,我不要。事后妈妈都会对强强说,孩子你真懂事,妈妈要谢谢你。妈妈的话让强强的泪珠在眼里滚来滚去,就差掉下来了

    ⑦但这回强强决定要一件新衣。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许多孩子的新衣是棉袄,条件好点的是半截大衣。没事孩子们凑一起议论新衣的事,有人问强强,你妈不是答应给你做新衣了吗?强强说答应了。

    ⑧大年初一那天早上天气奇冷,上了冻的窗花比窗帘还严实,外面的景色什么也看不见。孩子们不管这些,吃过饺子结伴挨家挨户去拜年。祝福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展示新衣。人都凑得差不多了,就不见强强。有人说别等了,他会难为情的。正说着,有人喊,来了,来了。哪个,在哪呀?不是吗?那不是吗?穿着皮衣,对,翻毛领的那个。那是强强吗?怎么不是,瞧那走路的样子,不是他是谁?呀,他穿的那是什么啊,威风死了!他怎么会有皮衣呢,不可能吧?

    ⑨强强走到众人面前,人们都愣了。他确实穿着皮衣,而且衣领上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长毛绒。大开领,上衣口袋带着拉锁,下衣口袋是斜插。那皮子厚墩墩的,深咖啡色,穿在身上煞是威武,只可惜强强的身材撑不起来,显得有些过大,但就这样也足以让人感到惊讶。“这,这是你的吗?什么服装啊,这么多口袋?”“当然是我的,我爸爸的,亲爸爸的。他留给我的。是飞行员的衣服,军装。我爸是空军机械师,到过朝鲜。这是他穿过的。本来我妈要等我长大再让我穿,现在决定让我过年穿一回,当新衣。”强强昂着头神气地说。

    ⑩这年过年,谁的新衣也没超过强强。无法超过。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围绕“过年新衣”,强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填写下表。

    事件

    妈妈熨蓝衣

    妈妈为其他孩子办新衣

    伙伴问新衣

    强强穿新衣

    感情

    (1)

    (2)

    (3)

    (4)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然后烧上铁熨斗喷上水,仔细熨起来,一直熨到看不到一丝褶皱。

    (2)妈妈的话让强强的泪珠在眼里滚来滚去,就差掉下来了。

    3.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刻画强强这年的过年新衣,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强强这年的过年新衣无法被“超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关于“起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揭示的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人生哲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的是直面挫折、从头再来的豪迈气概;“人生就像一个圆圈,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告诉我们的是在成绩面前要不骄不躁、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念。

    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自拟一个包含“起点”一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甲)我还没走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动物实实地挡在路上,并且一直向我走来。那丑八怪见到我,就做出种种鬼脸,两眼紧紧地盯着我,就像看一件它从未见过的东西。接着它向我靠拢过来更近了,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想伤害我,一下抬起了前爪。我拔出腰刀,用刀背猛击了它一下;我不敢用锋刃的一面击它,怕当地居民知道我砍死或砍伤了他们的牲口而被激怒。那畜生挨了这一击之后就一面往后退去,一面狂吼起来;这一下立刻就有至少四十头这样的怪兽从邻近的地里跑过来将我围在中心,它们又是嗥又是扮鬼脸。我跑到一棵树干底下,背靠着树,一面挥舞着腰刀不让它们接近我的身体。有几只该死的畜生抓住了我身后的树枝窜到了树上,从那儿开始往我的头上拉屎。我把身子紧贴在树干上,总算躲了过去,但差点儿被从四周落下来的粪便的臭气闷死。正当我这么痛苦不堪的时候,我看到这些畜生忽然全都飞快地跑开了……

    (乙)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位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还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

    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现在他的身体垮了,不能再坚守阵地,唯有一条路可走——进后方医院。

    1.联系原著,甲文的“我”此时游历在(1)____(填小说的一个国家名称)。乙文中的“他”是(2)_____(填小说中的人物名称)。

    2.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曾被人们称为“英雄”, 联系原著,分别说说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而得到英雄般的称赞。

    3.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谈谈选文中两位主人公的经历对你的启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