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8 题,null 2 题,非选择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8 题
  1. “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熊猫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如下表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国外交重心由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D. 中美关系的改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72年初,尼克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1年年度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

    A.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打破中美的隔绝状态

    C. 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D. 推动中日关系的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中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

    A. 中英双方实力的变化造成的

    B. 世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C. 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D. 中英文化观念的冲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热情地向公社社员致意”,但公社很快以失败告终。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这是因为

    A. 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B. 苏联经济政策更利于经济发展

    C.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 苏联政府的经济职能弱于美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李贽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D.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家说,落后的封建主义决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强调在世界近代史上社会转型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高低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社会制度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引用了如下公式:

    综合国力=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军事力量+文化成就)

    这一公式表明,社会制度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综合国力诸要素。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制度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统一后,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跋扈局面的重演,决定使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同时,大官僚、大地主仍可凭借其地位,继续把持选官权。主考官入闱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寒门子弟纵有超人才能,也只能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戚在朝中”的感叹。于是无德无能、奸猾狡诈之辈投机官场。

    宋太祖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宋统治者后又两次下诏,重申这项禁令。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自兹殿试遂为常式”。礼部侍郎周起,“患贡举不公”,奏请将糊名法用于省试,被真宗采纳。实施糊名后,考官尚能通过辨认文卷字迹得知考生是谁,于是又创立了誊录制度,由政府雇人抄录考生试卷。

    ——摘编自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科举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分析北宋科举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