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著阅读 5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民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民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民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泰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赢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娃,称为“国姓”。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卓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追溯      谥号     避讳

    A. sù    shì   wěi

    B. shuò   yì   wěi

    C. sù    shì   huì

    D. shuò   yì   huì

    2.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子于系氏族社会。

    B. 姓的产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氏的产生则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繁衍。

    C. 古老的姓、氏很少,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

    D. 秦汉之前,姓与氏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也有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

    3.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是

    A. 秦筝赵瑟   B. 朝秦暮楚

    C. 燕歌赵舞   D. 秦欢晋爱

    4.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B.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C. 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

    D. 在古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5.根据你对“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理解,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写适当内容。

    姓名

    名与字意义关系

    白居易

    相关

    诸葛亮

    孔明

    晏殊

    同叔

    6.下列现象与“门阀制度”无关的一项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 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

    D.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7.江南农村的古宅上常嵌有“某某流芳”的牌匾,以表明家族来历。如果你看到“陇西流芳”的牌匾,说明这户人家的姓氏是___________。某王姓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你可以建议他到____________(地名)去追寻家世渊源。

    8.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请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

    9.材料二中所讲的“郡望”现象,与材料一中的“姓氏”“名”“字”哪一个关系最紧密?据考证,唐代诗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州人,并非河北昌黎人,请说明韩愈又称韩昌黎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⑪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⑫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⑬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在下面□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注意:每个□只填一字)。

    兰亭雅集的文坛乐事发生在晋朝,地点在今天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济济一堂,盛况如《兰亭集序》所描绘的“□□□□,□□□□”;他们面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序文,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序》被称作“古今第一□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 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 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殇吟咏。

    D. 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帮助年幼的儿子;王献之虽未成诗,却并不因此出丑。

    E. 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3.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这些“凌乱”的原因是什么?

    4.“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 交友未笃              笃:忠厚

    D. 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与,不知

    B. 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 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 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5 题
  1. 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____

    A. 《囚歌》   B. 《国歌》   C. 《革命者歌》   D. 《正气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奴仆娜侬忠心耿耿,小说结尾时描写她对金钱社会的适应,说明她身上有着老葛朗台的影子。

    B. 葛朗台的弟弟欠了近一百万的债,他写信给葛朗台并把儿子托付给哥哥。得到消息后,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悲伤。

    C. 老葛朗台破天荒从自己的密室拿出一把金币给女儿是因为他害怕妻子死了遗产被女儿分走。他拿出金币是为了让妻子高兴,让妻子身体好起来,这样他才能够把妻子的财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D. 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朗台得知女儿把积蓄送给了堂弟,大发雷霆,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直到公证人克罗旭晓之以继承权这一利害关系,才把女儿放出来。

    B. 葛朗台贪婪、狡黠、吝啬,独自观赏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来常装口吃耳聋,诱使对方上当受骗。

    C. 葛朗台喜欢娜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娜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一声不吭地去干。

    D. 等待7年以后,欧也妮收到查理的信。查理在信中告诉欧也妮,他要与一个漂亮有钱的贵族小姐结婚,并随信寄来赠款和利息作为回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 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 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 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中,老人睡觉时经常梦到的内容是

    A. 鲨鱼和海龟   B. 妻子   C. 年少时的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D. 圣心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深秋傍晚山光暗紫水色清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兰亭集序》中提到,人与人交往,很快便过完一生。有的人与友人畅谈自己

    的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也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太守宴请宾客时饮的是泉水酿成的酒,吃的是溪中的肥鱼和“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从反面表现陋室生活清净、闲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定妆照,也称造型照,是演员为扮演某一角色经过化装造型后,在某一特定场景下拍摄的照片。下图就是歌剧《江姐》的一张定妆照。照片反映出了江姐就义前最打动人心的整理头发的一幕,并让我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的坚毅与从容。

    请参考江姐的定妆照,从《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红岩》中挑选一位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景,为他(她)设计一个定妆照造型。要求:描述人物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可忽略画面背景),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15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改变的意思是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

    改变,大小不一,随处可见。

    改变,原因各异,结果多样。

    改变,让人欢喜,让人忧愁……

    请以“说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