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传统的餐饮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存在厨房与前台上下其手,私拿折扣,暗分利润的现象。

    ②上海市民反映,原本为残疾人设计的英伦出租车因为预约难、车费贵,所以让残疾人望尘莫及。

    ③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④部分网友表示并不是认为柯震东就不能改头换面:“只不过吸过毒的人演警察,实在对不起那些缉毒警察。”

    ⑤从老百姓给官员取得穷形尽相的“绰号”中,不但看到老百姓 对官员的好恶,也看到官员在老百姓的这杆秤的称量下重量几何。

    ⑥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而新能源的突飞猛进,极可能让俄罗斯处于如临深渊的境地。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要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规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厉问责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体制和疫苗管理长效体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B. 去年 11 月 30 日,科比发表长文宣布赛季末退役,之后的 136 天里,世界各地的黑曼巴球迷蜂拥而至,追随着他们的偶像,送别这最后一段旅程。

    C. 中国互联网协会 6 日发布《2015 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 2016 年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截至 2015年 11 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以已超过 9.05 亿,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人流量突破 366 兆。

    D. 席代岳翻译的普鲁塔克名著《道德论丛》是大陆出版首次全中文译本,全书由著名装帧设计师精心设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 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 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 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请具体指出下面文段推断不成立的原因,并在第一句后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必要的前提,以保证结论成立。

    《拯救地球》是环境保护组织“地球村”推崇的一本书。截至上个月底,“地球村”又赠送了出2000本《拯救地球》。由此可知,上个月至少有2000人加入了该环保组织。

    (1)推断不成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补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月光    何申

    塞北天高,秋阳明艳,田野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味道。那是 1994 年中秋节,我带着几名记者从承德市匆匆奔向塞罕坝机械林场。

    车子向前行驶着,忽然就有白沙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看看又不像沙子,从吉普车窗外伸手抓一把,“沙粒”小米般硬硬的,但很快就觉出湿润——不是沙,是雪!

    谁能想到,塞罕坝农历八月就下雪了!看来,“胡天八月即飞雪”,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坝上的天气变化快。将近傍晚,虽然雪粒仍留脚下不肯化去,如同为大地铺了一张白宣,但苍穹却早已深静高远,风息星现,只是那星星并不繁耀,好似知道今夜天上的主角,是那一轮圆月。

    吃过晚饭,记者小张说:社长,咱们与其在这冻着,不如去我舅舅家,他家肯定暖和。我惊讶:你舅舅在这里?

    小张说:我舅舅从林大一毕业就到这里了。

    我说:那敢情好,我也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家属区并不大,小张也是很久没来,在几户院外转了又转,终于走进一家,可还是差了,他舅舅家在隔壁。

    屋里果然暖和。三间,中间一间屋有大灶,灶膛暗红,热气从锅盖缝隙飘出。一张圆桌上,摆着三份碗筷,当中有个盘子,扣着大碗,那是怕菜凉了。西屋里跑出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先是好奇地打量我们,然后欢喜地叫小张哥,问啥时来的,等等。

    小张舅妈身高马大,东北口音。她快人快语,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舅一会儿就从分场回来,你们一起喝顿酒。

    我有些尴尬,但也不便走,于是坐在东屋聊起来。聊天中得知,小张舅妈是锦州人,毕业于东北林学院,和小张舅舅同年来到塞罕坝,俩人有三个孩子。老大两口子也在林场工作,二儿子念书后留在省会石家庄了。老闺女就是西屋的女孩,今年初三,想着高中去承德市里念,就怕考不上。至于这家的男主人,小张的舅舅,眼下是一个分场的场长,平时不回来,说好了今天回家一起过八月十五,可到这会儿也不见人影。

    不知不觉,月光已从窗户透进来,其间小张舅妈添了两次火,却依然不见小张舅舅回来。后来有人在院外喊:来电话了,分场今晚防火情况紧,不回来了,别傻老婆等汉子了。小张舅妈说,得了,又空欢喜一场,咱们一块吃吧。

    那哪成,于是我们告辞。小张舅妈看留不住我们,忽然悄悄拉了我一下,说:有件事想麻烦您,不知行不?

    我说:您说。

    她说:我老闺女念高中,您给帮帮忙……

    我没法拒绝:到时候,尽力、尽力吧……

    她说:别尽力,一定帮,一定帮!

    出来,走在坚硬的泥土路上,十五的圆月已高悬在深黛色的夜空中,给塞罕坝的大地抹上一层厚厚的金辉。

    小张和他的表妹从后面撵上来,手里拎着怀里抱着不少串成一串的干蘑。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小张说,是我舅妈送给你们的,没准备,现摘下来。我说,不能收。小张表妹把干蘑硬塞给我,说,这是我暑假里采的,一定收。说罢转身跑进月光中。

    我不由地生出点异样感觉,坝上人太直了,也不怕强人所难。忽然间,我意识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问小张:你表妹今年初三,最小也十五岁,生她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况且你舅妈那时年龄也不小了。

    小张四下瞅瞅说:也不瞒你们,我这表妹不是我舅妈亲生的,她的父母原都是这场里的,出车祸没了。是我舅妈把她带大的,并发誓要把她培养成大学生。

    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渗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博大辽阔的塞罕坝,养育了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无边无际的林海,既是对上天的告白,又是对人间的表述。

    我在塞罕坝的月光下行走,脚下是中秋节粒粒白雪。

    那一夜,我无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用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塞罕坝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讶异之情,也让读者可以由此想见塞罕坝人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B. 本文叙事简洁,叙述常暗含情感,比如写院外喊话,既交代了小张舅舅不回家过节的事由,也暗含对塞罕坝人粗犷朴实的欣赏。

    C. 无边无际的林海是“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作者这样说既是对林场垦荒造林成就的赞誉,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D. 本文记述塞罕坝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中秋节生活,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状况,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辛劳和贡献。

    2.作者对小张舅妈的印象经历哪些变化?本文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塞罕坝的月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  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 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民犯法/ 如啖饮食/ 设法防之/ 犯者益/ 推恕行仁/ 能感化自今/ 惟犯十恶并杀人者/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B. 愚民犯法/ 如啖饮食/ 设法防之/ 犯者益众/ 推恕行仁/ 能感化/ 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 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C. 愚民犯法/ 如啖饮食/ 设法防之/ 犯者益众/ 推恕行仁/ 能感化自今/ 惟犯十恶并杀人者/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D. 愚民犯法/ 如啖饮食/ 设法防之/ 犯者益/ 推恕行仁/ 能感化/ 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B.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C. “刑部”最早出自隋朝,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刑罚律令、审核刑名,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 “谕”是皇帝对臣下所下的文书,也指皇帝直接通告人民,后来用以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 杨靖做事合乎法度,受到皇帝的赞赏。在他担任户部侍郎时,明太祖曾在《大诰》中,赞扬杨靖和蔡瑄、茹瑺、秦逸等人能尽职尽责,令皇帝满意。

    B. 杨靖秉承帝意,推行宽松仁爱的政策。他调任刑部尚书后,倾听太祖的告诫,对狱案研究辨别,使大多数冤狱得以平反,得到太祖的嘉奖。

    C. 杨靖忠诚有谋,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安南国宰相黎一元不打算奉行输送粮草的诏令,杨靖反复开导劝说,最终用水运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

    D. 杨靖不邀宠贪财。在审讯一武官时,门卒搜获一颗大珠,杨靖把它砸碎,并没有献给皇帝讨其欢心,从而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得到太祖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2)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①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②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①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②露箬(ruò)、霜筠(yún)都指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 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 “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 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 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向阳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指导写作。如果你是文学社长,那么请你就此写一个开场白,要求符合情境,语言得体,字数不超过1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