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3 题,简答题 2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时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

    A. 贞观初年   B. 贞观末年   C. 开元初年   D. 开元末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是(  )

    ①元②金③秦④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朝代建都在长安的是( )

    ①北宋   ②隋    ③唐朝   ④元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

    B.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 “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 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此诗词中涉及到的古代开国帝王有(    )

    A. 秦皇  汉武   B. 唐宋  宋祖   C. 秦皇  宋祖   D. 汉武  唐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能做到( )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凌晨,将士突入馆驿中……太祖未及回答,有的人就把黄袍加太祖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太祖既得天下。”该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事件?(   )

    A. 陈桥驿兵变   B. 玄武门政变   C. 八王之乱   D. 七国之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某朝是指(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夏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如燃放,焰绝,然后子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重要表现是(   )

    A. 设三司   B. 罢宰相   C.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 设内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君权的加强的有(  )

    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锦衣卫④廷杖制度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张骞通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李时珍——《本草纲目》   B. 徐光启——《农政全书》

    C. 宋应星——《天工开物》   D. 蔡伦——活字印刷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假如你作为一名小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古代的建筑奇观,在下列各项中你可以选择的是( )

    A. 赵州桥   B. 大雁塔   C. 大明宫   D. 故宫(紫禁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关于军机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B. 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 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D. 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内容,属于制约皇帝的机构是(   )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军机处   C. 科举制   D. 内阁、六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淳于越、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

    (4)这些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文字是一位同学的课堂记录。遗憾的是这位粗心的同学把一些史实之间的关系搞乱了,出现了多处错误。请你在文中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使君权空前加强。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3)清朝雍正时期,为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设立了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4)为加强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界闻名的唐朝)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最多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

    请回答:

    (1)唐朝统治者先进的治国理念是唐朝出现多个盛世的原因之一,其治国理念是什么?

    (2)唐朝的盛世很多,其中最鼎盛时期称之为什么?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独到之处?

    (3)列举唐朝时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2 题
  1. (题文)阅读下面材料: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苏轼《栾城集》

    完成(1)~(3)题:

    (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双边关系。请回答:

    (1)公元七世纪日本“仿效”中国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影响?请写出这次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2)在明代被我国沿海军民剿灭的日本侵略势力是什么?近代日本又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3)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矛盾冲突如何?

    (4)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两个日期确立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