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填空题 5 题,选择题 9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填空题 共 5 题
  1.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_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__”的错误,肯定了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___的标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________(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________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长征意义:粉碎了____________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某次战略转移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秋收起义   D. 武昌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 博古   B. 陈独秀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重走长征路”的课本剧中,同学们表演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出现的场景是

    A. 四渡赤水

    B. 过雪山草地

    C. 渡过金沙江

    D. 井冈山会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

    A.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B. 巧渡金沙江   C. 飞夺泸定桥   D. 爬雪山、过草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 瑞金   B. 遵义   C. 会宁   D. 吴起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反“围剿”   B. 第二次反“围剿”

    C. 第三次反“围剿”   D. 第五次反“围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土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甲午战争期间   B. 北伐战争期间   C. 红军长征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