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云( tóng)    佑(bì)    辙(hé)      云销雨(qí)

    B.寂(cén)      尬(gān)     然(lěng)    钟鸣食(dǐng)

    C.纯( cuì)     风(shuò)    拔(zhuó)    茕孑立(qióng)

    D.盘( héng)    据(jié)   遥(xiāo)    逸兴飞(tuá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噩梦          胸襟          世外桃源     孤苦伶仃

    B.请缨          阴霾          斩钉截铁     锱珠必较

    C.窈窕          编撰          深恶痛绝     萍水相逢

    D.沧桑         借鉴           陈词滥调     殚精竭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山楂树之恋》虽然不是什么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片,但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对此片观众反应不一:有人热泪盈眶,有人陷入忧伤,还有人对张艺谋彻底失望了……

    B.在《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中,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  “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C.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  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施蛰存《闲话孔子》)”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  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____了美国情报部门秘密监控世界各国的互联网信息的卑劣行径。

    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______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____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A.披露  惠赠  偏见          B.泄露  敬赠  成见

    C.披露  敬赠  成见          D.泄露  惠赠  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B.由于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C.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在莫斯科拉开帷幕,中国代表团的精彩演出赢得全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给予很高评价。

    D.4月1日,“苹果”中国官网发布致中国消费者的道歉信,由于这一天是愚人节,这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苹果”选择这个日子进行道歉是不是别有用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荑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丽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滋润

    刘醒龙

    (1)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2)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3)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

    (4)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5)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6)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竞达三次。

    (7)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写作者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旦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8)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9)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两个地方,除了少有人去的国内最早全木榫穹隆顶结构的保国寺,还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此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0年十一月工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10)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

    (11)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畀,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12)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

    (13)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14)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15)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文章的第③段写道: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场“好雨”?(4分)

    2.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地写宁波的雨,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概述。(4分)

    4.文章第⑩段中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滋润”的理解。(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日:“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予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奏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拳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泰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é):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也    伤:妨碍

    C.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楚之淮北.      割:攻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王之间臣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

    C.国重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跛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3分)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4分)

    (3)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__。(桂牧《阿房宫赋》)

    3.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焦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朝阳、自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一—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________________ 、出水的荚蓉;年轻是__________

    _______、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年轻是轰然出娃{的瀑布、____________、大漠风沙中  的战旗;年轻是金,____________,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为下面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2年8月l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痛(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把身心寄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水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李白在与汪伦的交流中获得了真正的友谊……

    以上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