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7 题,多选题 1 题,解答题 4 题,填空题 1 题,实验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7 题
  1.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环月段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则( )

    A. 若已知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算出月球的密度

    B. 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加速

    C. 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P点的速度大于Q点的速度

    D. 嫦娥三号在动力下降阶段,其引力势能减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两个质点A、B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对A、B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B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 B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 在t=3t0时刻,A、B相距最远

    C. 在t=5t0时刻,A、B相距最远

    D. 在t=6t0时刻,A、B相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a、b两小球通过轻质细绳连接跨在定滑轮上。开始时,a球放在水平地面上,连接b球的细线伸直并水平。现由静止释放b球,当连接b球的细线摆到竖直位置时,a球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0。则a、b两球的质量之比为(   )

    A. 3:1   B. 2:1   C. 3:2   D. 1:1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

    A. 86 cm

    B. 92 cm

    C. 98 cm

    D. 104 cm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滑雪是一项危险性高而技巧性强的运动,某次滑雪过程可近似模拟为两个圆形轨道的对接,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运动员在轨道最低点A的速度为v,且刚好到达最高点B,两圆形轨道的半径相等,均为R,滑雪板与雪面间的摩擦不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为零

    B. 由A到B过程中增加的重力势能为2mgR

    C. 由A到B过程中阻力做功为2mgR-mv2

    D. 由A到B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mv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和2m的小球A和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2l和l,支架可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内无摩擦转动,如图所示,开始时OA边处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A.A球的最大速度为

    B.A球速度最大时,两小球的总重力势能最小

    C.A球速度最大时,两直角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

    D.A.B两球的最大速度之比为3:1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挡板MN,其延长线总是过半圆柱体的轴心O,但挡板与半圆柱体不接触,在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P的截面半径远大于Q的截面半径),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若用外力使MN绕O点缓慢地逆时针转动,在Q到达最高位置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对Q的弹力大小逐渐减小

    B. P、Q间的弹力先增大后减小

    C. 桌面对P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D. P所受桌面的支持力保持不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多选题 共 1 题
  1.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初始时刻小球静止于P点。第一次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从P点缓慢地移动到Q点,此时轻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张力大小为T1;第二次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P点开始运动并恰好能到达Q点,至Q点时轻绳中的张力大小为T2,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关于这两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过程中,拉力F在逐渐变大,且最大值一定大于F′

    B. 两个过程中,轻绳的张力均变大

    C.

    D. 第二个过程中,重力和水平恒力F′的合力的功率的变化是增大、减小、增大、减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4 题
  1. 成都七中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过山车的原理,提出了下列设想:取一个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长L=2.0m的粗糙的倾斜轨道AB,通过水平轨道BC与竖直圆轨道相连,出口为水平轨道DE,整个轨道除AB段以外都是光滑的。其中AB与BC轨道以微小圆弧相接,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1kg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4.0m/s,从某一高处水平抛出,到A点时速度方向恰沿AB方向,并沿倾斜轨道滑下。已知物块与倾斜轨道的动摩擦因数μ=0.50(g取10m/s2,sin37°="0.60" ,cos37°=0.80)求:

    (1)小物块的抛出点和A点的高度差;

    (2)若小物块刚好能在竖直圆弧轨道上做完整圆周运动,求小物块在D点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为了让小物块不脱离轨道,则竖直圆轨道的半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长为L的均匀玻璃管,其质量为M,用一质量为m,截面为S的活塞在管中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空气,将活塞用细线竖直悬挂且静止,此时空气柱长度为L′,设大气压强为,求:

    (i)细线拉力大小T

    (ii)如果将玻璃管缓慢往下拉,最少得用多大外力才能将活塞拉离玻璃管(设此过程温度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甲所示,斜面上存在一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与斜面垂直。在斜面上离磁场上边界0.36m处由静止释放一单匝矩形金属线框,线框底边和磁场边界平行,金属线框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5。整个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机械能E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E0-E1=0.09J,线框的质量为0.1kg,电阻为0.06,斜面倾角370,磁场区域的宽度d=0.43m,求:

    (1).线框刚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v1;

    (2).线框从开始进入至完全进入磁场所用的时间t;

    (3).线框穿越磁场的整个过程中电功率的最大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直桶状容器的高为2l,底面是边长为l的正方形;容器内装满某种透明液体,过容器中心轴DD′、垂直于左右两侧面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容器右侧内壁涂有反光材料,其他内壁涂有吸光材料。在剖面的左下角处有一点光源,已知由液体上表面的D点射出的两束光线相互垂直,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

    A. 改用红色激光

    B. 改用蓝色激光

    C. 减小双缝间距

    D.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E.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2 题
  1.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

    A.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线

    B.其中一根细线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            

    C.将步骤B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上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C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乙所示,小心调整B、C的位置,使        ,记录                

    (2)如果“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那么图乙中cosα∶cosβ=      

    ⑶用平木板、细绳套、橡皮筋、测力计等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说法或做法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是   

    A.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水平木板平行

    B.两细绳套必须等长

    C.同一次实验两次拉细绳套须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

    D.用测力计拉两个细绳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甲所示,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小车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匀速运动,在小车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长木板右端下面垫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获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__段来计算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__段来计算碰后的共同速度(填“”或“”或“”或“”)。

    (2).已测得小车的质量,小车的质量为,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系统总动量为__________,碰后系统总动量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3).实验结论: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