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选择题 5 题,名著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题文)按要求作文。

    题目:做了一回最好的我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沉湎/缅怀  佝偻/伛偻  挑衅/信口雌黄  重创/创伤

    B. 瞻望/赡养  告禀/凛然  凫水/天下枭雄  拗口/执拗

    C. 绮丽/稽首  篡夺/流窜  告罄/鸣钟击磬  哄抢/哄骗

    D. 蜚声/绯红  踝骨/包裹  陨落/功勋卓著  奢靡/风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重蹈覆辙  张皇失措  万恶不赦  粗制烂造

    B. 趋之若鹜  沧海桑田  振聋发聩  融会贯通

    C. 恃才放旷  顶礼膜拜  锐不可当  一杯黄土

    D. 获益匪浅  色彩斑澜  硝烟弥漫  跌宕起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云山,位于广州白云区,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B. 从来没有一个文学题材的评奖像散文这样莫衷一是,有的评奖者看重文章的意识形态,有的看重揭示了多少历史真相,有的看重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C. 摩拜单车一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始作俑者胡玮炜受邀登上了央视《朗读者》的舞台。

    D. 四百米接力最好的一棒,我与李勇摩肩接踵,顺利完成接棒,最终获得冠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B. “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共建合作平台,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C. 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能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创新与变革。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的这个方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您能尽绵薄之力帮我修改一下。

    B. 毕业时您送我的这份礼物十分珍贵,我一定会惠存的。

    C. 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D. 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地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阅读下面文段,写出画线代词所指代的人物。

    作品

    文段

    人物

    《水浒》

    说时迟,那时快, 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他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A

    《名人传》

    直到有一天,一时的绝望,也许是临死前的一阵炽热的狂风将 刮出家门,来到路上,流浪、逃走、敲一座修道院的门。然后继续上路,终于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倒在路上,再也站不起来。

    B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甲: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乙:你怎么这么说呢?是祥子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____)

    A.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钟鼓悦之。

    E.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F.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则》)

    ④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___________________,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⑥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

    ① 中考是你人生路上需要翻越的一座山峰。认准目标,全力以赴,你一定能体会到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祝你成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____)

    ⑵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_____)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_____)

    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_____)

    ⑸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诗中的“干戈”和“九秋蓬”的含义是什么?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容

    ①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②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③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④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2015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

    链接一: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八九十岁)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链接二: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链接三:

    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 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 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对于全国 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1.下列关于“双创”的有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双创”就是创新与创业,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B. 埋头创新,主动创业,这是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的意识。

    C. 当创新和创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D. 只要全社会都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就能实现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屠呦呦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启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B. 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C.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在我国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是因为我国已经没有疟疾病情。

    D. 无论药物的功效多么好,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研制出抗疟疾有关的药物而获得诺贝尔奖。

    B.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疟疾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

    C. 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国际市场后,使非洲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大幅下降,也使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

    D. 屠呦呦所处时代的局限,使她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也使青蒿素没有产生任何社会影响。

    4.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这一科学发明最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原因。

    5.链接一:“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所有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两 个 朋 友

    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

    “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普鲁士军官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随后,那些士兵把他们俩抬到了河边,扔进了水里。一点儿血浮起来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改)

    1.全文围绕“钓鱼”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地点

    情节

    巴黎大街

    塞纳河边的小葡萄园

    钓鱼并讨论战争,不幸被捉。

    河对面的小房子

    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在文中的作用。

    3.“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莫利梭先生“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5.小说最后一段对军官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