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确实感到困难。

    B. 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初衷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少数考分不够但某一方面拔尖的专才能够进入高校深造。

    C. 针对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薄弱、力量不足,各地要依靠政府和基层组织,建立起农村交通安全责任制,发挥交警队的作用。

    D. 政府为了减轻流通企业的税收负担,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将扩大到部分鲜活肉类产品,从而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9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是放飞梦想的蓝天。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4年9月10日

    ①将_____改为________;

    ②将_____改为________;

    ③将_____改为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到“传统笔墨根基”,一般人总是想到皴染、斧劈、刮铁、乱柴、乱麻等笔墨技法,但是人们却往往忘记了,“中国画”之所谓“中国画”的最根基性的东西:诗书画合一,诗书画同步。前者,指的是画幅的文本呈现:      。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         ”。后者,则是要求创作者的“内外兼修”,   ,使形式与内容同步俱进。因此,创作者笔墨传送的就不仅仅只是山水具象,而且是意幽境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①即把诗、书、画放在同一个技法层面上去追求、去训练、去经营  ②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③诗境是绘画的内容 ④以诗境为灵魂 ⑤而书法是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段 ⑥诗、书、画同在一境层

    A. ①④③⑤⑥②   B. ③⑤②④⑥①

    C. ③①②④⑤⑥   D. ①③⑥②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幅漫画所包含的哲理,补充完整这句话:__________像一扇铁门,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 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 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 “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 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 喟叹。

    B.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 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 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 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 ”,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 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 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下令曰:“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 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 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 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2)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善于运用联想,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两句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 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②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中,无需拔苗助长,足球苗子自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1992 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⑤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⑥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 37 岁至 50 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②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21日,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影响了无数人!微信上到处都是宣传恶劣天气的内容,新闻媒体对此次雨雪更是“狂轰滥炸”,有关部门也发出了停课公告。所有的通知和报道都在极力提醒学校、家长和孩子:此次风雪天气太可怕了。当天下午开始,所有有可能受雨雪影响的地区的学校都被要求中止正在进行的期终考试,提前放假。风雪未到,学生纷纷回家避寒。所有人似乎都被这股冷空气吓倒了。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一个部门通过这次的雨雪天气给孩子一次正面的生存教育和精神教育。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或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