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非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1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届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候、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已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 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你……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只实准确,逻辑合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汉代察举实行“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之法,这说明:

    A. 汉代太学教学内容丰富   B. 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

    C. 察举制项目分为两部分   D. 汉代儒法思想斗争激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初时,太监地位十分低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令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明武宗当权后,朝政大权为刘瑾独掌,逼迫大臣将星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由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批改,他被当时大臣称为“立地皇帝”。上述变化说明了

    A. 太监官僚化   B. 君主集权加强   C. 皇权渐趋衰弱   D. 宦官权力失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   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家基佑在《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了?……英国革命史讨论》曾说,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在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体长久稳定发展下去

    B. “光荣革命”后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 “光荣革命”是暴力最少收效最好的革命

    D. “光荣革命”后英国从此终结了国内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

    A. 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   B. 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C. 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 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煤钢生产、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从而使西欧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材料表明

    A. 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

    B. 煤钢共同体是法德和解的结果

    C. 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利于欧洲一体化

    D. 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突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早在1989年11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材料旨在强调当时的世界

    A. 冷战格局继续存在并扩大   B. 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

    C. 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 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 创新精神

    B. 求真意识

    C. 时代情怀

    D. 全球视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 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 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 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A.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设计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   D. 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程序严格

    C.具有契约精神                  D.保护平民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入宋,门阀势力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武人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宋太祖十分重视文治,将“重文抑武”作为国策,并形成为有宋一代的祖宗家法。为了重用文臣,必须通过科举取士,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弊甚深,达不到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严禁“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二是殿试成为定制,进士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之制。从此以后,进士及第直接成了“天子门生”。三是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改为皇帝临时任命,称权知贡举。四是实行封弥、誊录制度。考生试卷密封,且专门命人依原文誊录,誊录卷交考官评判。五是扩大取士,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1) 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初期科举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对后世有哪些有益的借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