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梁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下列主张与梁启超意图相似的是

    A.民为邦本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导致我们对汉字感到生疏,提笔忘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个汉字、一个方块字,会由衷的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不会写汉字,而是像英美国家那样都说英语或者使用计算机的各种语言的话,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它反映了汉字

    A.应该与时俱进

    B.促进文明传播

    C.有利于国家统一

    D.增进民族认同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一副对联写到:“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亦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洲。此对联表现了

    A.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B.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

    C.中国书法的出神入化

    D.中国绘画的写意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雄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

    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

    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

    D.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离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回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准确的是

    A.关汉卿对《三国演义》故事的再创造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温婉风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建构》)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精神的现代化

    D.制度的现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晚晴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许多刊物中以《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等文章来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变革思潮

    C.全盘西化思潮

    D.民主主义思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反映

    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敬告青年》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瞿秋白在一段回忆中提到:“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大行其道

    B.中国与俄国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

    C.中国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非常多

    D.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较为模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如下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A.《明夷待访录》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B.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李鸿章

    C.同盟会、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统一战线、抗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科技进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

    材料二

    材料三

    有人认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都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从而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

    (1)宋朝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两项中国在这一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科技成就。

    (2)材料二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从动力的角度,指出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什么新时代?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互联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是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摘编自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中(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三: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了道德伦理革命。

    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改弦而更张”主要指的是什么?前期新文化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