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与之相反,是从“有”到“无”。后者更重要,也更难。

    B.诗人灵感的爆发,离不开积累,一个偶然的契机,会让诗人“感物而动”。以言表现无言,从“有”到“无”是唯一的途径。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注重“隐”,真正的意旨隐藏不说。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D.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让诗歌富有暗示性。这也正是钱钟书所说的“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B.诗人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因为诗美体验是“忘言”的,而诗人写诗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许多诗人慨叹寻言之苦都说明了这一点。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因为“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至言无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境界天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在文中,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本文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视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听觉上有形的“静”,充满美感。

    C.本文以叙述为主,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多处体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例如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2.“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说的“幸运”如何理解?

    3.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臵,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B.人情大                 扰:扰乱

    C.咸获苏息                 苏息:死而复生 

    D.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焉       预:参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B.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C.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D.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秋江风光向为文人所钟,王勃笔下《滕王阁序》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传唱千古的文句。

    (3)《陈情表》中,李密用“                  ”来表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分离的请辞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市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的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会          ,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人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人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于“召唤恶魔”,必将         

    A.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B.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C.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熔断机制,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

    B.2015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年。许多传统媒体人跳槽至新媒体,不仅可以为新媒体发展注入活力,也可以让媒体融合变得更加顺畅。

    C.有专家认为,由于学区房价格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多校划片政策对学区房价格的抑制作用不够显著。

    D.表现动物与环境的和谐,是动物摄影的魅力所在。有摄影爱好者按汽车喇叭来惊飞天鹅进行拍摄,很有可能造成对这些野生的天鹅遭到伤害,作品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秦朝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              ,或驻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A.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中央常备军的统帅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中央常务军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      ,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设计元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2015年8月5日,有媒体报道,人大2010届新闻本科毕业生乔东“回炉”读高职,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结果,经人民大学查证,该校那一届并无这样一个学生。

    ②2015年10月28日上午,一条“阎肃去世”的消息在包括微博、朋友圈在内的社交媒体刷屏。该消息经某歌手发微博后迅速扩散,但不久,闫肃的儿子发出了辟谣消息。

    读完这两则材料,你有何思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