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据此判断下列北宋官职具有治事职能的是

    A.吏部郎中          B.龙图阁学士       C.参知政事       D.宰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 “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B.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 “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其也。)

    D.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上述材料应出自

    A.《史记》           B.《唐书》         C.《宋史》        D.《元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谭嗣同认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与其观点相似的思想家是

    A.墨翟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清末新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里所说的“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的事件是指

    A.收回利权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上述材料不能体现出的主张是

    A.暴力革命           B.主权在民       C.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民主化、法治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到19世纪末与其他三国政体有本质不同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旨在理解人类行动的科学,而不是预测和操纵经济生活的科学,经济生活中诸多明显的秩序并非人们有意设计的结果,……它们是一种“自发性的秩序”。符合这一理念的经济行为是

    A.贸易保护主义     B.自由放任政策     C.社会福利制度     D.扩大政府开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尼赫鲁在自传中曾说:“当世界的其余部分正处在萧条的压迫中并以某些方式后退时,苏维埃国家作为一个伟大的新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建立。”其中“新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建立”主要指

    A.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苏联在3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我们相信,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40%和世界GNP50%的充满活力的地区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展中居于领先。”发表这一声明的经济组织是

    A.欧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当来自不同文明的其他国家和集团集结起来支持它们的“亲缘国家”时,这些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暴力就带有逐步升级的潜力。……文化可以改变,它们的性质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可能随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文明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差异显然植根于它们不同的文化之中。对亨廷顿的思想观点理解有误的是

    A.民族国家仍是世界事务中的主要因素

    B.文化的冲突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

    C.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D.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6分)材料一  2009年是中共中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在这十年中,西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12个省、区。

    材料二   西部大开发十年间,新疆当地民众得到了切实的实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工作密不可分。

    材料三   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因为缺少资金供应、缺少懂得市场运作的人才而难以实现‘大文化产业’,要改变这种‘富饶中的贫困’,新疆地区的文化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疆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子,加大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艺术创作佳作不断,文艺舞台精彩纷呈;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势头强劲;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新疆地区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4分)

    (2)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新疆地区是怎么改变当地“富饶中贫困”的。(1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37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保存下来的1851年伦敦博览会全景画中,可以清晰看到有关中国的参展内容:广口大对瓶,穿官服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大理石群像等。根据文字记载,当时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丝绸、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蜡烛、蜜饯、茶叶、雨伞、拐杖等等。然而清政府和中国民众并没有亲自参与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是一些英国商界人士越俎代庖,在第一届世博会上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在清政府看来,世博会不过是“炫奇赛珍”的国际大庙会罢了,此后清政府曾多次谢绝参与世博会。直到1873年,奥地利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世博会,清政府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材料二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此次参展,中国特产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工艺精湛、价格低廉,引起轰动,以致外国人评价中国为东方最富之国。此次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19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加6000万美元,丝绸和茶叶等出口额都有大幅提高,中国的地毯物美价廉,原每年出口额不过10万两白银,巴拿马博览会后,美国销路打开,销售额几乎增加了10倍。同时,日本、俄国以及一些亚洲小国,也不同程度增加了中国的商品进口。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都未邀请中国参加。新中国首次参加的世博会是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一直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共参加了11次世博会,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内举行的所有注册类博览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上中国展出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航标灯、太阳能电围栏以及沼气利用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能源技术。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上的360度环幕电影,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的现代航天技术,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上的海洋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一系列优秀展品正是新中国参展世博会辉煌历程的浓缩与写照。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内,有一棵“生命之树”,它利用中国古老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放映技术来营造白天、黑夜的变化效果,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观,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艺术,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智慧。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世博会之旅的特点及其反映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5年中国商品出口增加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1982年以来中国在世博会上的活动与材料一中中国早期世博会活动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18分)

    (4)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打造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这是上海世博会希望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根本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意义。(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9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日本人转而关注满蒙,是受周围国际形势所迫。……

    满蒙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满洲铁路由于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陷入危机。……在二十一条问题上,日本虽然得到了在满蒙从事农业和商业的土地,并获得了和中国人联合开展经营,然而,这些几乎成了白纸空文。正如刚才所说,各种各样的情况促成了满洲事变的爆发。因此,满洲事变……并不能就简单地断定为侵略。”

    请回答:

    (1)在以上材料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为侵略行径辩护的荒谬之处。(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

    材料一  “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我们应当回想那时侯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1876年),詹氏虚年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位笨人则以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

    请回答: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8分)

    (2)结合材料,谈谈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7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