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B.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也有两吊的,也有一吊的,真正是细大不捐,积少成多,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

    C.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D.一位普通市民——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从何时起,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各地各部门都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课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________,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1日24 版,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夫以谏诤为当掩:掩饰

    B.而始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C.而其事至迫:逼迫

    D.然则焚稿者欤非:不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作者曾巩对“谏诤”所持态度一组是(3分) (   )

    ①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 ②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③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④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⑤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立论明确,见解独到。作者盛赞魏郑公,并明确提出了应该公开谏诤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肯定了谏书存在的重要意义。

    B.文章叙议结合,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将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论题。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而成为一代明君,晚年却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郑公之忆。

    D.文章结构圆和,章法严谨。全文以述唐太宗从谏、郑公善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5分)

    (2)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①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2.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首清诗,然后回答小题。

    晚   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请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补写标语的下句。要求字数相同,结构基本一致。(5分)

    330国道某处由于道路平坦宽阔,许多司机都不自觉地超速驾驶;又有不少行人贪图方便,不走人行横道线,而另辟“捷径”,横穿隔离带,给行车、行路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交警部门在路边醒目处立了警示标语:“虽为坦途,超速者戒;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深圳卫视金钟奖全国决赛第一轮女子组的比赛中,选手苏晴迟到。大赛一位监审表示,金钟奖应该更以人为本,她去探望病危家人,事前已向组委会请假,我们可以宽容她的迟到。 正当苏晴准备上场之际,身为评委之一的某音乐名宿当场表示,在如此正规的国家级比赛中,迟到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让苏睛上台就建对其他选手的不公平。相持不下之际,这位音乐名宿激动地说:“把决定权交给观众。”台下的观众用掌声和欢呼声力挺苏晴,苏睛破例获得上场演唱的机会登上舞台。而这位音乐名宿依然认为此举“破坏了规则”,愤然退席;再没露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