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困难题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罾鱼 (zhēng)伛偻(lǚ)  勖勉(xù)    喟然长叹(kuì)

    B.窥伺(cì)    渗漉(lù)  踯躅(chízhú)翡翠衾寒(qīn)

    C.垣墙(yuán)  偃仰(yǎn) 修葺(qì)    纵横捭阖(hé)

    D.纤尘(qian)  移徙(xǐ)  缫丝(cáo)   千乘之国(shèng)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雄辩    琐事     源远流长      疲蔽不堪

    B.闲暇    斑驳     浮生若梦      珊珊可爱

    C.骈俪    遏制     水乳交溶      诲人不倦

    D.谐趣    繁衍     光怪陆离      脍灸人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机、潘岳等人,于诗歌形式上用力颇多,文采斐然,然内容贫乏,骨力不振,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

    B.田园诗是陶渊明首创。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或表现农村恬美静穆和自己恬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C.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他的山水诗真可谓巧夺天工

    D.李贺诗重在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想象奇特,构思布局不合常法,语言艳丽,环境诡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B.反思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和母语及母语文化边缘化现状,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风暴的旋风下正面临传承危机,令人担忧。

    C.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D.网上购物,好处很多,但是目前难以受青睐,是因为“好处”没有兑现为现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适合的语序的一项是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④①⑥②③⑤                          B.⑤④②③①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⑥③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选出下列诗句中和该词风格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空自许

    朝驰余马兮江(水边的高地)

    B.战士还家尽锦衣(穿着华丽的衣服)

    谁令骑马(作客)京华

    C.中原北望(豪气)如山             D.两朝开济 (开始成就)老臣心

    三顾频烦(连续多次)天下计           锦官城外柏森森(树木茂盛繁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对《将进酒》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示要及时行乐,消极避世的情绪油然而生。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对《阁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B.诗歌颔联境界浑厚,言外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军队提振士气的表现,星河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C.诗歌颈联写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作者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D.诗歌尾联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的自我慰藉之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句式特点角度看,下列诗句中不同的一项是( )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D.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进乎技矣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                  D.善刀而藏之

    因利乘便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译文: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3分)

    译文: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①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意象)有________(景物用二字短语概括)  (4分)

    ②试结合诗句,从内容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答:

    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1)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2)__________________,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

    (3)_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4)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5)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6)、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7)、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杜牧《阿旁宫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我   在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为什么痛呢?只因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老师叫:“XXX!” “在!” 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题?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份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 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 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1.文中说“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这份凄凉具体指什么?(2分)

    2.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3.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4.说说下列材料在文中的作用(4分)

    (1)   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2)   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5.“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6.倒数第3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7.下列对文意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全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统篇充满思辨色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历史上,有着精彩人生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但他们的思想、个性、追求和经历又是各不相同的。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生实践“仁”的理想而不动摇,是孔子的人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项羽的人生;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园田,  “立足本色”,饮酒赏菊自得其乐,是陶渊明的人生;  “还我河山”、  “了却君王天下事”,  “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是岳飞的人生……

    请以“精彩的人生”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