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2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2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汉时期,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农民在最初几年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后,就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赋税,并承担其他义务。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治理流民问题   B. 防止小农破产   C. 缓解土地兼并   D. 增加财政收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 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

    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客观上说明

    A. 中国经济结构落后于西方   B.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 当地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

    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A. 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B.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D. 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B. 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

    C.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D. 有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 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 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 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 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A. 具有复兴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倾向   B.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C. 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   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材料核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A. 合乎本心

    B. 物皆有理

    C. 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D. 理先气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集约经营的出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单位产量的提高   D. 勤俭精神的发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

    A. 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   B.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

    C. 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   D. 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书、尚书在两汉时期为少府所属机构,其长官虽掌管机要,但“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表明

    A. 中书、尚书机构长官位尊权重   B.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中书、尚书令与公卿矛盾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惊讶于乾隆表达的对《正统辩》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乾隆持此说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仍处于立国初的紧张态势   B. 对抗清入关的人士严惩不贷

    C. 欲树立为本朝尽忠的价值观   D. 少数民族政权难以作为正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14

    138

    29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A. 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 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C. 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B. “天下大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C. 这说明庄子主张思想大一统

    D. 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思想争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陈独秀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笫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材料反映出陈独秀主张

    A. 中国共产党放弃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 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   D. 共产国际掌握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读“近现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图表”,

    1887—1922

    1922—1936

    1936—1952

    消费需求年增长率

    0.67

    3.76

    -1.88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00

    1.45

    -2.40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各时期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C. 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较明显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消费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 列强干预经济剌激消费   B.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 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顽固派的阻挠作用

    C. 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   D. 洋务运动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876,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377,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220,453两库平银。其中330,587,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838,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176,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已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束缚比过去严紧得多,反映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有清一代,由朝廷旌表的节妇、烈妇、贞女人数竟高达百万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至于够格而因故未得旌表者,当更多于受旌者。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10月22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书》,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离婚案尘埃落定。

    ——《百年法律进程中的人和事》

    材料三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为8章,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做的重要规定。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特别是1953年贯彻《婚姻法》后,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1953年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据统计,1951年—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夫妇离婚。

    ——《中国妇女》(2010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清代女性地位形成的主要因素。

    (2)“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阐述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50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