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5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填空题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35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5 题
  1. 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主张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毒害,比皇帝的权威加于人们身体上的淫威更加严重。这说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A. 儒家伦理道德不被重视

    B. 孔孟儒学等同于国学

    C. 批判儒学成为运动重心

    D. 封建礼教依旧束缚人们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二者学说的共同点

    ①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③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④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傩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 中书省门下省不该互相牵制

    C. 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D. 三省六部制能抑制宰相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 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B. 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C. 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1年10月某报刊登文章写道:“辛亥之秋,八月既望,武昌起义,各省回应。……预料中国此次革命,大功必可告成。”材料中“大功”后来主要表现为

    A. 以共和制取代封建帝制

    B.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C.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

    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

    A.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C. 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求同存异”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

    (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 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 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 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64年,法国在西方阵营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6年3月,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要求美军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1966年6月,戴高乐访苏时提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设想。这表明

    A. 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B. 法国力图突破两极格局

    C. 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 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 联合国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华沙条约组织

    D. 欧洲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

    B.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专制制度的阻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 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 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民族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 列强侵略会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汁对联依稀可见:“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20世纪50年代初

    B. 20世纪50年代末

    C. 20世纪70年代末

    D. 20世纪90年代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开发浦东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标志

    D. 中国实现了所有城市的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假如你是17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的著名的印刷业家族的一员,为该公司绘制航海地图。受雇后,你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荷属东印度公司此一做法最主要是出自何种考虑?(   ) 

    A.战争因素    B.商业因素    C.文化因素    D.外交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世纪末,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应用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 环球航行的探索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殖民扩张的开始

    D. 资产阶级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科学时代”指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 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 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 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 罗斯福要加强政府干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第二个“黄金时代”。下列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阶段的是

    A. 日本政府实行计划经济

    B. 英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美国将汽车工业完全收归国有

    D.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斯大林的束缚

    B.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各国关税彻底的取消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 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由合作到分裂倾向日益明显,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B. 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最强的区域

    C. 欧洲国家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D.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正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对这一现象最确切的理解是

    A. 只有美国会导致经济危机

    B.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C. 市场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

    D. 金融行业不利于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指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C. 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里恩格斯评论的是(  )

    A. 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A. 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B. 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D. 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 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 通过了《和平法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1786年,麦迪逊给华盛顿的信件中说:“当前宪政的弊端实在是太严重了,以致不少人对共和政体感到失望,希望转而建立“不损害根本原则的稳定政府”,也就是君主制。”此观点实际上反映了

    A. 共和政体不适用于独立后的美国

    B. 美国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政体

    C. 美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D. 联邦制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伦敦《泰晤士报》:“利用交战某一方……巧取豪夺,以获得什么东西,将不会有长久的利益。而以武力干涉战争,无论偏向哪一方,将必处于无政府状态”(1850年10月1日)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据材料概括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英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在拉坯时,需留二三寸长的泥把,以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藉此食者甚众。”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商业名镇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制瓷业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观也开始被打破,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不复存在。17、18世纪之交,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早在1730年,孟德斯鸠就发现“英国如果谁提信仰,人们会大笑起来。”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新兴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快快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的驱使下拼命讲排场。1720年爆发的“南海泡沫事件”和“杜松子酒事件”,股票每股从1050磅跌倒140磅,使无数大小股东破产。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工作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棉麻毛丝四大纺织业均大量采用童工,其中女童高达一半以上。1805~1846年,英国地方法院审理的犯罪从4605人增加到30349人,多为城市居民。1832年和1838年,两次爆发席卷全国的霍乱。工人在贫困和缺乏教育的背景下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抢劫。有人描写当时的情景:“半个伦敦的人蜂拥而至观赏男人女人和孩子上绞架。”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一批知识分子面对文明的危机,开始重新思考人的价值。1729年,牛津大学任教的约翰·卫斯理和他的弟弟及一些学生组成“牛津圣社(theHolyClub)”,后来他们被成为卫斯理宗。他们从加尔文教转向路德教以获得“宁静的自信”(取代加尔文教阴沉的忧虑),站在大街上为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矿工布道。卫斯理宗提倡唤醒良知,主张立法严禁奢侈,对富人课以重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18世纪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接受它。18~19世纪之交,英国经历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道德革命。1787年,国王发布鼓励虔诚和美德的宣言,在此前后,100多名下议院议员接受福音主义,在议会中形成群体。从1774年到18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劳工协议法令,要求工厂对雇主承担一定责任。1796年的“斯品汉姆兰法”规定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雇佣童工的法令,1844年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妇女。1855年颁布了第一个安全准则。此外,1848年的卫生法颁布以后,1860、1872和1875年,又连续制定了惩治制造和防止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法令。

    请回答: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根椐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总结英国近代社会道德重建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