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左宗棠说:“由于专心做科名之学者多,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他还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这表明左宗棠主张

    A.废除科举培养实用人才

    B.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

    C.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

    D.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武王伐纣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天行有常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施行德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与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的道教被国外部分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

    B.纸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B.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C.草市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各阶层间土地所有权频繁变动

    B.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A.《国风》

    B.《离骚》

    C.《红楼梦》

    D.《狂人日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守旧势力的反扑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B.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转嫁战争负担

    B.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C.强化物资管制

    D.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18世纪采煤、开设铁业作坊或开采建筑石料则如同把土地租给佃农一样理所当然是庄园开发的一部分,地主和管家们当然不会只从纯农业的角度去考虑土地”。特别是“米德兰和北部地区,很多土地家族是靠煤炭和铁矿,而不是靠谷物和绵羊致富的”。这表明工业革命

    A.重工业是其主要部门

    B.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

    C.开始于采煤冶铁行业

    D.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其中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5%,逆差高达519万英镑。这表明当时

    A.英国技术革新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B.联邦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机构

    C.美国政治和经济仍然依赖于英国

    D.美国经济仍未摆脱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命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观察“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A.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B.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65年,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

    C.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B.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C.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D.欧盟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倘有贤能督抚大吏,洞明利害本原,奏请将厘金概行豁免,何至华商受其害而洋商独收其利也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独是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力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汉高祖)骂之曰:“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董仲舒在“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这三纲可求于天。”“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儒学与君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