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lĕi)      罪(qiān)   骨眼(jiē)    甲归田(jiĕ)

    B.会(yú)     贼(máo)   哥哥(háng)    高屋建(líng)

    C.红(yīn)     如(pì)     子手(kuài)   蚌相争(yù)

    D.觎(jì)     息(shāo)   国子 (jiàn)   前合后(yǎ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甄别     箫瑟     礼上往来     唉声叹气

    B.锤炼     精粹     箪食壶浆     声名鹊起

    C.暴燥     青睐     纹过饰非     冠冕堂皇

    D.睥睨     通牒     出其制胜     插科打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      ,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3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余座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余座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9分)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丈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1.下列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

    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

    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

    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

    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

    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

    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

    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足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进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
    1.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4分)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3.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阅读与理解 (9分)

    妇人英烈

    洪  迈

    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马超叛汉,杀刺史、大守。凉州参军杨阜出见姜叙于历城,与议讨贼。叙母曰。“韦使君遇难,亦汝之负,但当速发,勿复顾我。”叙乃赵昂合谋。超取昂子月为质,昂谓妻异曰,“当奈月何?”异曰:“雪君父之大耻,丧元不足为重,况一子哉!”超袭历城,得叙母,母骂之曰:“汝背父杀君,天地岂久容汝,敢面目视人乎?”超杀之,月亦死。

    秦苻坚将伐晋,所幸张夫人引禹、稷、汤、武事以诛曰:“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坚不听,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也。”  

    何无忌夜檄文,其母,刘牢之姊也,登橙密窥之。泣曰:“汝能如此,吾复何恨。”问与同谋者,曰:“刘裕。”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窦建德救王世充,唐拒于虎牢。建德妻曹氏劝使乘唐国之虚,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建德曰:“此非女子所知。”  

    黄巢死,时溥献其姬妾。僖宗宣问曰:“汝曹皆勋贵子女,何为从贼?”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戮之于市。余人皆悲怖昏醉,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唐庄宗临斩刘守光,守光悲泣哀祈不已,其二妻李氏、祝氏谯之曰:“事已如此,生复何益!妾请先死。”即伸颈就戮。  

    刘仁瞻守寿春,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仁瞻命斩之。监军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命斩之,然后成丧。  

    王师围金陵,李后主以刘澄为润州节度使,澄开门降越。后主诛其家,澄女许嫁未,欲活之。女曰:“叛逆之余,义不求生。”遂就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妇人所当也    预料

    D.何无忌夜檄文    起草

    C.命斩之     通“促”,催促

    D.澄女许嫁未     女子出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叙乃赵昂合谋   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B.敢面目视人乎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问与同谋者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

    D.唐拒于虎牢    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超叛汉,姜叙的母亲催促姜叙迅速发兵。马超偷袭历程,姜叙母为马超所获,但她正气凛然,大骂马超,被马超杀死。

    B.秦苻坚宠爱的张夫人和窦建德妻子曹氏,都能在关键时候劝谏丈夫,但她们的建议都不被听从。

    C.王师围困金陵,李后主任命刘澄为润州节度使,不料刘澄开门投降,后主诛杀他的全家。刘澄女儿刚刚订婚,想要活下去,但也被杀害。

    D.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文章所举的八位女子都能体现题目中的“英烈”,在某些方面能够与烈丈夫相提并论。
    4.断句和翻译。(11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2)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②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7)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               。(司马迁《廉蔺列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蔺相如、苏武、张衡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参评的理由。。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参评理由;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行者,通常指出行的人,也常用来形容“行佛修道之人”,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混名,就叫“孙行者”。古人常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形容它对于我们增长才干的作用。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行者呢?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们有了“做一个行者”的冲动与行动。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