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惋惜  宛如  委婉  扼腕

    B.铁锹  悄悄  敲打  雪橇

    C.沟通  勾当  篝火  佝偻

    D.点缀  拾掇  辍学  啜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句子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严正警告一切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有停止作恶、报案自首、坦白交待,才是唯一出路;如心存侥幸负隅抵御,继续与人民作对、与社会作对,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用坚决的态度、铁的手腕,以雷霆之势坚决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绝对取得反恐维稳这场人民战争的最终胜利。

    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心存侥幸     C.负隅抵御    D.雷霆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高房价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开发商为了最大程度攫取利益,囤积居奇,导致房价大涨造成的恶果。

    B.针对日本领导人有关中越渔船碰撞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其有关言论罔顾事实,浑水摸鱼,别有用心,可以说是唯恐天下不乱。

    C.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许多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人们期待科技创新的渗透力、扩散力,能够转变为促进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强大力量。

    D.在越南近期发生的暴力事件中,除中国内地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之外,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企业也遭殃及,暴力还对国际产业链造成极大的冲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接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最恰当的语序是(3分)

    国信办负责人强调,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反恐形势下,各地网信部门要把网络反恐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①坚决切断暴恐分子利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实施暴恐案件的渠道

    ②近期将部署全国开展“网络暴恐音视频专项清理行动”

    ③加大力度打击网上传播暴恐音视频、发布暴恐行动实施方法以及售卖相关作案工具的违法犯罪行为

    ④严厉惩罚发布暴恐音视频信息、售卖境外信息传播工具的网站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齐宣王见孟子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其上矣。不得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天下,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君臣相说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

    B.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

    C.天子诸侯曰巡狩(适:刚刚。)

    D.为我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     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B.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为我作君臣相说

    C.乐以天下,忧天下      吾王不游,吾何

    D.齐宣王见孟子雪宫       景公悦,大戒

    3.下列选项全属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①无非事者 ②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③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④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⑤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节选自《陈情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分)

    ②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空山凝云颓不流”中的“颓”字有什么独特之处?(2分)

    2.分析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表现音乐的特点与情感的变化。(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渔舟唱晚,         ,卢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③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描铣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游,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人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镟,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游视之,石也。”

    ④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⑤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苹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是不很妥当的。

    B.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通常是一个贬义词。

    C.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话但听者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又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的意味有时可以完全一样。

    D.作者认为韩愈将“推”字修改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当。

    E.“推”和“敲”哪一个字用得比较恰当,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当时要说的哪一种境界。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2段举出《屈原》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有着不同句式的意味。

    B.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不同了。

    C.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D.第1-5段,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习惯。

    3.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为什么?(4分)

    4.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敲’”?(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小镇心情                 宁白

    我曾去过的瑞典小镇,现在回想起来,首先跳出记忆的词是:安宁。不仅是因为小镇的街上人少、街面整洁;也不仅是因为汽车不鸣喇叭、悠远的教堂钟声传出的沉寂。而是小镇上人的神情、语言、举止,流露着安然、宁静的气韵,使安宁随着人流在街市弥漫。于是,小镇的平静便无处不在了。

    我们进入这个小镇,正近黄昏。汽车刚驰入酒店的后院,听到悠缓的乐声传来,从车窗看去,有近百位老人,坐在院里,围着几位乐手,听他们演奏。我们的大巴静静地在他们身后经过,没有人动一动他们的身子,只有一位老太太把椅子往前移动了一下,转身时,我看到是一位脸上布满皱纹、戴着眼镜的老人,我看清了她沉湎于音乐的那种肃穆的神情。据说这是小镇周末的音乐会,它的音乐声响,在我听来,使周围变得更为安静。我在想,当音乐会结束,这些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的老人,行走于街巷时,一定是快乐而沉静的,他们有的夫妇相拥,有的以邻相携,把心灵对音乐的感知,把受到安抚的心的安宁,延伸到了小镇的街巷里,一直带入自己的家中。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酒店门口拍照。这是一幢古建筑,巨大的石块墙面,狭窄的酒店进门,展现着欧洲风情。我正要给一伙伴摁下快门,有位瑞典姑娘走近了,浅浅微笑着跟我做摁快门的动作,还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我揣摸她的意思是说,你们如果要合影,我给你们拍。我瞬感一阵暖意,笑着跟她摇手,说,谢谢!不知她是否听懂中国话,但是,摇手的意思她一定懂了。她没有再回话,点一下头,转身,走了。她的笑容几近于无,也没见她想做好事的夸张神情。平静地走近,又平静地离开,连帮助我们的询问都是平静的,没有在酒店门口的空间产生些微的干扰。可能正是上班时间,她身着牛仔裤,脚步快速,等我一回头,已经在街角不见了。

    接着,我们在小镇的一处古迹参观,高墙古堡,树木森森。我们在古城墙下留影,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这让我思忖,帮助人,是他们渗入心底的道德观,已经成了瑞典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必做得那么气宇轩昂,也不必表达得过分谦恭,日常的生活姿态,便平静而安然了。

    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退了色的瑞典国旗。我们入座时,少妇模样的老板娘微笑着走近,用英语问我们,是韩国人吗?这里只供应啤酒。同行中有人懂英文,听出她的言语温和,声调平静。我们看她的表情,没有见到客人进店的惊喜,更没有拉客的狂热神态,同伴说,没有推销哪款啤酒的诱惑言词。跟着她的一只高大干净的淡黄色的狗,那对善良的眼睛看着我们,不见一丝凶光。啤酒端上后,少妇便坐在柜台后看书了。小小的酒吧,就我们4位顾客,她没有再和我们说话。

    看着窗外缓缓流淌的河水,一位同伴说,这个安静的小镇,连人都是平和安静的,没见到一个焦躁、急忙的人。另一位附和,不知道这是文化、音乐的熏陶,还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富裕?没人应答。

    我想说,人要是从内心确立了人文准则和道德理念,他的心真会沉静,小镇便透彻地安宁了。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但是,我没说出来。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睛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2013-10-25《新民晚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小镇心情”的?(6分)

    2.结合全文,分别回答下面三段文字的用意。(6分)

    (1)“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

    (2)“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褪了色的瑞典国旗。”

    (3)“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镜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3.作者说:“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请结合本文回答,难在哪里?(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30个字。(6分)

    记者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和防卫大臣27日就越南渔船冲撞中国渔船事件称,有关国家应停止导致紧张加剧的单方面行动。日本首相安倍23日称,中国单方面在中越两国均有领土主张的水域进行钻探导致紧张关系升级,日本不会容忍通过实力或胁迫改变现状。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秦刚说:“我们在自己的水域做自己的事情,没招谁,也没惹谁,却被有的国家无理、非法地干抚,被有的国家说三道四,这是毫无道理的。我们绝不接受。”他说,日本领导人有关言论罔顾事实,浑水摸鱼,别有用心,可以说是唯恐天下不乱。日方不要忘记,中国的西沙群岛在二战期间正是被日本用武力侵占的。二战胜利后,中国恢复了对西沙群岛行使主权,日方从来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吧?!我们敦促日方尊重事实,停止搬弄是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会徽。请用简洁的文字介绍画面的内容,并说说会徽的寓意。(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班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要求学生就“中国人排队”这一现象发表看法。

    生A:食堂吃饭要排队,医院看病要排队,考试升学要排队……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国人事事都离不开开排队,几许岁月付消磨呀!

    生B:排队等候的是时间,体现的却是文明与规矩。

    生C:从各式各样的排队中我似乎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梦想的追求。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科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