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36分)中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22—1610),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曾因献自鸣钟、《坤舆万办全国》给朝廷,而获准留居北京传教。在华期间,他说汉语,穿儒服,与士大夫交流,传授西学,并将“四书”译成西方传入欧洲。

    材料二  17世纪期间,……,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他们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尔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1)利玛窦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了什么方式?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为什么没有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介绍至中国。(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主要影响。(6分)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8分)

    (4)依据材料四,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观点最合理。(8分)

    (5)通过以上对文明交流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认识?(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10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0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