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 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

    ①枢密院   ②三司   ③行省制   ④通判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说:“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3元券背面图样。图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平等原则   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煤钢共同体启动

    C.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漫画绘制于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该漫画所包含的正确信息是(   )

    A.苏联解除了对古巴的军事威胁

    B.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对抗

    C.苏联与美国对抗暂时居于劣势

    D.苏联将军事对抗转为经济对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61年,路透社在评论刚刚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时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的成立(   )

    A.标志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日趋走向多极化

    C.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国的霸权地位     

    D.直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       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上述材料表明唐代(   )

    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

    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  

    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朝故事》卷上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巨富)王酒胡半醉而来,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据此可知唐禧宗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暂告一段落

    B.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

    C.佛教盛行寺院建设受重视

    D.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巩固北魏统治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贡对海外扩张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在海外扩张中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希腊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尝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社会背景。(7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主要内容

    时  间

    事件或条约

    主要内容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百年外交的变化趋势,(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