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B. 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 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D.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 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 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 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 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 重商主义盛行   B. 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C. 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 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B. 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 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 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分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单位:1000海关两)

    A. 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 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 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 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

    B. 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 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 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B. 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C.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以粗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 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 从“文化大革命化”到实施拨乱反正

    D.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 a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 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 c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 d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A. 商品市场扩大   B. 经济结构转型

    C. 商业广告创制   D. 推销技术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条件的“政企分开”思想在中国最早提出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B.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

    C. 中共十四大(1992)

    D.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孔祥民的《世界中古史》表述16世纪的西欧:“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 西欧的殖民掠夺   B. 圈地运动的推行

    C.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 宗教改革的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

    A. 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B. 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 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D. 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年份

    可再生资本

    土地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总计

    1688年

    112

    180

    28

    320

    1800年

    665

    825

    250

    1740

    1832年

    1112

    1438

    293

    2843

    1863年

    3749

    1864

    500

    6113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 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 产业结构的变化

    C. 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这则史料说明了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

    B. 煤气行业开始为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C. 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

    D. 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强化了世界联系

    B.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最主要原因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 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 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 不放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 表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C. 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D. 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国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与此评价一致的是

    A. 新政开启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良方

    B. 新政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做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C.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经济制度,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

    D. 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危机,更能解决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以工代赈

    B. 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C. 计划指导

    D. 美元贬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面是某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走势图。下列解读与此图相符的是

    A. 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呈现下降趋势

    B. 二战后期美国的巨额投资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C. 20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凯恩斯理论较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D.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增长模式使通货膨胀率走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苏)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叙述道:“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源的工作……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这一论断

    A. 以阶级立场掩盖经济利益的差异

    B. 是对农民真实愿望的描述

    C. 建立在坚实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D. 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 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 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渗透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

    C. 假日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D. 中国人的生活逐步走向休闲放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相互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直到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三“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430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长率9.98%。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倍,世界生产量增5.2倍。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195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59%,工业制成品比重占41%,到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6.5%,工业制成品比重占70.6%。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26.2%上升到27.1%,北美在17%上下波动,西欧由42.9%小降到40.3%,非洲维持在2.3%,拉丁美洲由5.2%上升到5.7%。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7%左右,到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20%以上。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