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 “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烤饼里的深情

    王举芳

    (1)林子拿出一块烤饼递给我说:“有一家新开的烤饼店,老板的促销方式真新颖,他说饼要是与妈妈一起吃,拍张合照给他,可以返还一半钱。”

    (2)我无辜地望着林子:“拜托,我还不到妈妈级别呢。”林子给了我一个漂亮的白眼:“你想得美,我是让你尝尝饼的味道。我要回家和我妈一起吃饼、拍照了,我好久都没和妈妈拍过合照了呢。”

    (3)看着烤饼,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轻咬一口仔细品味儿,除了面的香味、油盐的香味、星星丝丝的花椒味儿,没有什么特别。

    (4)路过烤饼店,长长的一队人排着等买饼,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闲来无事,我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5)“老板,我妈妈非常喜欢吃你烤的饼,看,我和妈妈的合照,我发给你。”

    (6)“好,返还你的钱是用饼代替还是给您现金呢?”

    (7)“饼,另外您再给我来三个饼。”

    (8)“好嘞。”

    (9)就在这样的重复节奏里,半个小时后,终于轮到我,我仔细打量着老板:洁白的卫生帽下露出鬓角的霜白,笑纹满脸都是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是个接近六旬的老人了。我说我要两个饼,他说记得与妈妈一起吃,拍张合照给我,返还一半钱。我点点头。拿着饼往家走,突然有些难过,他不知道,在一年前,我的妈妈病逝了。

    (10)一个人吃着烤饼,想念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有些伤心,也有些美好。

    (11)再去买烤饼,老板问拍没拍照片,我低低地说我母亲已经去世了。他说,和别人的合照也行,比如和你的婆婆、姑姑、姨妈等,她们都是母亲。

    (12)老板如此做生意真让人摸不透,一定会亏本,除非他卖的价高,是暴利,可是他的烤饼价格本来就是很低的。这是精明的林子的演算结论。

    (13)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路过烤饼店,店里没有顾客,老板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满墙的照片发呆。那些照片都是顾客和妈妈的合影。我走了进去。他立即起身招呼我。

    (14)“带照片了吗?”他问。

    (15)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在凳子上坐了下来。我说我妈妈一年前去世了,我没有妈妈了。我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端了一杯热白开水放在我面前,在我对面坐下来。他说是啊,妈妈没有了,就再也没有妈妈了。但妈妈不会远离,她一直在。

    (16)有雨的天气,适合诉说一些往事。他轻缓地说,我童年的时候,日子穷啊,一家的白面没有多少,只有过生日时,妈妈才会给我做烤饼吃。那一年爸爸病逝,欠了很多债,生日别说是吃烤饼了,连口干粮都没有。妈妈抱着我欲哭无泪。前邻居知道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和她家的孩子是同一天生日,特意送来了一个烤饼,还有一点白糖。白糖在热热的饼上融化,黏黏的,甜甜的,真香。长大后远离家乡,常想起那带着糖的烤饼。现在做梦都觉得嘴巴甜甜的。他的脸上溢满幸福。

    (17)临走,他给我两个饼,执意没收钱。

    (18)我对林子说,从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

    (19)林子说:“我摸查了这个老板的底细,他在A城拥有很大的公司,现在交给他儿子打理了,根本不差钱。要是这烤饼能白送就好了。我妈妈特别喜欢吃。”

    (20)我白了林子一眼:“想得美!”

    (21)还真让林子美着了。没过几天,老板又推出新的促销方式,说只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光顾该店的前十名顾客,凭身份证免费赠送烤饼,此前的优惠继续。

    (22)一个敢于做亏本买卖的老板,图的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更让我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23)一个星期后,老板又出新花样,说只要在吃烤饼时,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分享,拍一张照片传给他,就可以享受优惠。这是嫌赔得不够多吗?

    (24)我终于忍不住,对老板说:“您这样做生意很快会把店赔掉的。”

    (25)“我开烤饼店本来也不是为挣钱。”看我疑惑的样子,他继续说:“妈妈最喜欢把自己做的烤饼分给左邻右舍,看着别人喜欢,她就欢喜得不得了。90岁的妈妈,手把手教我做烤饼。几天后,我独自成功制作出了烤饼,妈妈尝了一口说和她做的味道一样。那晚她睡得很安详,再也没有醒来……今天,是她去世后三个星期。”他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26)我也禁不住泪光盈动。一个个烤饼,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最深情的缅怀,更是传播爱的最好方式。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烤饼店老板以独特新奇,富于变化的营销手段,抓住了顾客的购买心理,凭借口口相传,在开张初期就广受好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

    B.小说开始林子给我一个漂亮的白眼,说我“想得美”,与后面小说中我白了一眼,说林子“想得美”,这两处情节都是为了表现我与林子的亲密关系。

    C.这篇小说写店老板卖烤饼送烤饼,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扣人心弦的大事,但是构思十分巧妙,连续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中写林子摸查了老板的底细,希望老板能够白送,既表现了林子喜欢打听八卦消息和爱占便宜的性格特点,也反衬出了我与小林的不同。

    E.小说题为“烤饼里的深情”,这深情二字既包括了烤饼店老板对母亲的深情,也包括我们对母亲的深情,还包括了作者希望分享爱、传播爱的深情,意蕴丰富。

    (2)小说中的烤饼店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⒅至⒇段写我和林子的交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烤饼店老板说:“妈妈没有了,就再也没有妈妈了。但妈妈不会远离,她一直都在。”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学森传》序

    【美】张纯如

    1914年,钱家举家从杭州搬迁至北京。耳濡目染京城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墙,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打下以北京为傲的烙印,这种骄傲与他的自信合二为一,成为影响他终生人格的一部分。

    钱学森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在同班同学的记忆中,钱学森是个极为聪颖的小男孩,叠的纸飞机比谁飞得都快都高。“他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这样,当纸飞机掷出时,就可以很稳定地飞很远,”多年以后,钱学森的朋友张维这样回忆道,“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

    1929年秋天,钱学森直奔上海交通大学。“当时,钱学森以身为班级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闻名。”一位校友回忆道,“我们都知道他的成绩,他总是第一。”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看上去,他所要的只是独处和沉默——一个可以安安静静思考与做自己的事的环境。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着自幼一贯的优异出众,但是,麻省理工学院所重视的除了考试和开创新理论,还有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钱学森就全然无助了。很明显,实验室操作令钱学森心生畏惧,而在车间工作则令他疲惫万分。与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拥有类似项目的学校只有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重要的是,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冯·卡门以秉承德国式的理论思辨传统而著称。这里强调的是纸和笔,而不是动手实践的经验。1934年,钱学森转投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门下,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这里,也成为钱学森通往一个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学年,他收集了可能找到的全世界所有与航空学有关的研究资料,系统性地加以阅读。他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冯·卡门曾在自传中写到:“钱学森虽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但在解决一些相当难的问题时,他却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路。”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之时,正是冯·卡门和其他一些学者携手开创理论天体物理学新纪元的关键时刻,天时地利令钱学森得以参与到这个创造过程中。

    1944年,已经博士毕业的钱学森为空军和海军军官讲授特殊课程。钱学森会用细小而工工整整的板书将整块黑板逐渐填满,“没有擦写涂改,也不会更改哪怕是一个符号。”韦伯斯特·罗伯茨回忆道,“他总能正好在一堂课结束前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课堂上,钱学森的评语切中要害但又非常冷酷。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发问道:“我不明白第二块黑板上的第三个等式。”钱学森根本就不予回答。另一位学生问道:“喂,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只是说道:“那是个事实陈述,不是一个问题。”另一次,一名学生问道,钱学森刚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

    “学生们都害怕他的严厉古板,他看上去就像个中国皇帝。”汉斯·利普回忆道。

    然而,钱学森却对那些他认为智力上有潜质的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钱学森不耐烦的根源来自那些他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在钱学森眼中,愚蠢就是最大的犯罪。”钱学森的朋友安德鲁指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中国,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只要看一眼中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提升幅度,就会明白钱学森的领军地位到底有多么重要。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庄逢甘说:“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1991年10月,中国政府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颁与钱学森。

    (选自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纯如导师库里顿的一个朋友苏珊是一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她在199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生平颇有可写之处。纯如说,因为她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库里顿把她推荐给苏珊。

    在北京时,纯如有机会采访了钱学森的秘书以及一些政府高官和军方人士,开始他们以为纯如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撰写这本传记,然而,纯如清楚地向他们表示,她必须收集到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从实描述。(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②关于钱学森留美那20年中发生的事,资料并不匮乏:在美国政府和大学的档案、公开出版物和学术杂志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记录。美国国家档案馆也能找到大量有关他的文件。钱学森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很愿意提供关于他的口头历史记录。钱学森回国后,也有大量关于他的新闻报道。

    (张纯如《钱学森传·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北京生活的15年,对钱学森影响巨大。无论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强,还是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都深深影响着钱学森,形成了他骄傲与自信的双重人格。

    B.对自己厌恶的学生严厉古板,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则毫无保留地付出。钱学森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称呼他为“中国的皇帝”。

    C.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当之无愧。中国火箭事业的从无到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都说明了他对中国科学的巨大贡献。

    D.美籍华人张纯如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深深地被他吸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书写传记来记录他的传奇。

    E.关于钱学森的资料,无论是留美期间的,还是回国以后的,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找到;他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也都愿意提供口头历史记录。

    (2)钱学森在求学期间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钱学森传》是迄今为止关于钱学森的最客观公允的一部传记。作者本人也说要“从实描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客观公允的?请简要分析。

    (4)除了自身的治学精神外,你认为钱学森能通往“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 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 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 ④迮: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父         艰,艰苦

    B.乃脱所襦       著,穿着

    C.广陵太守       除,任命,授官

    D.上召革面曰      敕,吩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2)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①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①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2)多情不羁的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               两句传达出与知己分别之际难舍难分却又相对无言的无限伤感。

    (3)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苏轼用                 的描写,传神地展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天下纷纷归附,响应他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畏(xǐ)    句(dòu)     岩(cán)  银(zàn)   缩(cù)

    B.鱼(fú)    锋(dí)     宵(tuò)   两(yè)     朱(tuò)

    C.数(gǔ)    骐(jì)    隶(máng)   讪(shàn)  懒(bèi)

    D.函(xiáo)   序(xiáng)  造(chì)   头(sǔn)   宫(tāo)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司马清衫   遗笑大方   鸡豚狗彘   美人觚

    B.秋夜春风   环佩空归   坚难苦恨   不更事

    C.瓮牖绳枢   钿头银篦   沸反盈天   罥烟眉

    D.弃甲拽兵   嬴粮景从   一夫挡关   隳名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日,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接受“风云浙商面对面”电视栏目专访,为大家揭开中通快递         背后的真正答案。

    ②我们必须         地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反对一切破坏安定团结的言论和行动。

    ③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        

    ④青浦地区江河纵横,海上贸易自古繁盛。建于唐代作为舟船航行之航标的泖塔,是朱家角日趋繁荣的见证。自上海建县后,朱家角即         ,蔚然兴盛,一跃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贸易集镇。

    A.后来居上 锲而不舍 见贤思齐 因势利导

    B.青出于蓝 锲而不舍 择善而从 因势利导

    C.青出于蓝 坚持不懈 见贤思齐 因利乘便

    D.后来居上 坚持不懈 择善而从 因利乘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图是某高级中学文科班的班徽,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做笔记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讲义,但自己不动手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不看讲义的成绩最差。

    生活中其它事情也如此。

    这则材料给你什么启发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