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1988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 :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A.经济高速发展       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材料反映了

    A.集体决策机制形成   B.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C.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D.专制皇权有所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雅典人在辩论时,规定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不能就一个问题发言两次,不能打断别人讲话……。这是为了

    ①提高议政的效率         ②维护会场秩序

    ③为更多的公民提供发言机会   ④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主要维护了

    A.法律的权威   B.私有财产权

    C.平民的利益   D.债务人权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连战“和平之旅” 演讲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直到1875年宪法的通过,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主要说明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人

    B.封建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进了民主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确提出下图中政治主张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是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开始实施万民法

    C.进一步完善公民法      D.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保守势力    B.摒弃了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总统    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却最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B.一战的有利时机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工人队伍的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保守党)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国王的态度

    C.议会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工人在失败面前无所畏惧,并已准备好在德军进城后引发的武装冲突中与敌人血战到底……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担心工人们会用国民自卫军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激怒德国人。”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光荣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美国

    A.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B.发动了对苏联的冷战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发动朝鲜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十月革命时期的《真理报》副主编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俄国退出世界大战   B.发动七月革命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建立苏维埃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苏联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在争霸中,苏联一度处于优势           B.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各国的民主道路并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材料三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材料一中的“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体制有什么“创新”? 试结合材料四说明这一创新的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一说明,德国的政治体制与英国有何不同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阅读材料,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上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罪  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和蛊惑青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