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选择题 4 题,null 5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6 题
  1.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 《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A. 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 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 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这项条款应出自( )
    A.美国1787年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 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B. 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 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平均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1)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成为日不落帝国   B. 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C. 成为“世界工厂”   D. 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此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一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 尚书省与吏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 宦官权力的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 反对罗马法   B. 赞同君主制

    C. 批评了民主制   D. 主张扩大公民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 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5 题
  1. “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B. 公民意识强烈

    C. 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D. 人文精神浓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

    A. 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 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 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 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 总统

    B. 议会

    C. 法院

    D. 内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A. 《北京条约》

    B. 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

    D. 瓜分狂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材料四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国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都是由他任命的,所有的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制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有哪些?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4)据材料四分析,指出德国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此方面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的结果

    (签订的条约)

    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

    英国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94~1895年

    日本

    中国半殖民地化深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年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斗争?请任意例举三项。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请为上述表格拟定一个题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