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4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议论

    A.都符合史实              

    B.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C.只有明成祖说法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0年2月15日东方卫视报道,中国虎年第一天中国国旗与希腊国旗在希腊首都雅典市政厅前的广场上一起升起,雅典民众盼“中国虎”给希腊经济助威。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下列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里克利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郡县制

    C.“元老院”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04年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梁启超这段话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分权制衡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联邦主义原则  D.政党政治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苏联的威胁     

    D.越南战争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被称为公民法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推行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贼情汇篡》记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C.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C.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      

    D.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D.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C.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陈毅在《记淮海战役前线见闻》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几十万,民夫走不动。……疼痛可减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自十八世纪开始。英国历任首相须率其全体僚属向国会负责,若国会不支持政府决策,可能造成政府官员总辞,届时国会需解散重选或改由反对党执政。英国此种政治运作方式,实为近代何种制度之先声

    A.君主立宪制       B.责任内阁  

    C.三权分立          D.君权神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图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A.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

    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C.

    美国国家权力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D.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德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中国力量增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真正民主国家”。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 

    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世界通史》载:“(俄国)临时政府的表现证明它无力处理它面临的问题。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似乎并不理解战争所造成的新情况……。”这里的“新情况”包括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 ④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军队  ⑤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A.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对义和团一百年来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史学观点的不同     B.意识形态的左右 

    C.政治运动的影响不同  D.掌握史实的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 ②中国革命的摇篮 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D.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6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