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视(kuī)      褒(bāo)       躯(ké)     不不枝(màn)

    B.形(chú)      花(fǔ)       流(xián)    咬文字(jiáo)

    C.账(shē)      趿拉(jí)       头(càn)     偻提携(yǔ)

    D.花(jīng)     热(chén)      恶(chù)     言简意(gāi)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篆         希冀         付梓         锱铢必较

    B.慷慨         羁靡         褶皱         陈词滥调

    C.愧怍         逻辑         憎恶         饥肠漉漉

    D.壅敝         蕴藉         胸襟         残羹冷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鲁迅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公司年终进行奖励,大家一致认为业绩突出、勇于担当的李明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C.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在于他对人性了解的深刻。

    D.著名画家张大千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引得许多艺术爱好者争相观摩,一些大学美术教师也趋之若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作者在用字和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甚至于在运思布局上面也就难免如此。

    B.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谁都知道,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经济攻坚之后,现在确实已经到向新目标攻坚的时候了。

    D.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辞慷慨(意气激昂)           北虽敬(表面上)

    分当引决(本当,理当)         晋函陵(军队)

    B.殆送死(类于,等于)          非人世所(忍受)

    去今之而葬焉(坟墓)          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C.诛五人(追究,查办)          不知其矣(多少)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永保无疆之(美好,福祉)

    D.又欲其西封(放肆,肆意)       能终者盖寡(能够)

    则思谦冲以自(约束,修养)      聪明之耳目(役使,劳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例句:不能容于远近

    A.夫晋,何厌之有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蚓无爪牙之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基础是“天人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天人合一”的可贵之处是重生态和谐,这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不无裨益。

    ①使之成为具备现代文明意义的哲学

    ②“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诗化的色彩

    ③它是精神性的、审美的,并不具备实践的意义

    ④但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可以经过改造,注入实践的内涵

    ⑤不看到这点,以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拿来就可以作为当代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不妥的

    ⑥这是它的先天不足

    A.②③⑥⑤④①                 B.③②④①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⑤②③④①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不慊:不满,不高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          狱:案件

    B.彼皆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不访而归       竟:竟然
    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第二天,又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4.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3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暗示了怎样的现实?试作简要分析。(4分)

    (2)本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3分)

    (3)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⑵__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⑶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⑷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⑸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

    ⑹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_。(卢梅坡《雪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一)

    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真的很像电影,虚无的银幕上,比如说忽然就有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玩耍的孩子,太阳照耀他,照耀着远山、近树和草丛中的一条小路。然后孩子玩腻了,沿小路蹒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尽头的一座房子,门前正在张望他的母亲,埋头于烟斗或报纸的父亲,引出一个家,随后引出一个世界。孩子只是跟随这一系列情况走,有些一闪即逝,有些便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以及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原因。这样,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想起开端的玄妙:无缘无故,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

                            (节选自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二)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阅读文段(一),作者对生命开端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请简要分析文段(二)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作用。(4分)
    3.请简要分析文段(二)第四段中“我同时是他们三个”这句话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6分)
    4.文段(一)和文段(二)都写到一个孩子,请探究作品中“孩子”的内涵。(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绝对的宁静”的含义。(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它,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手机只是工具,可以丰富生活,却无法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