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0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B.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所谓经济规则是经济时代的镜子和代言人,相当忠实地反映这个时代的现实和愿望。”最能反映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发展需求的经济规则是(   )

    A.成立特权贸易公司           B.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C.对出口商予以补贴            D.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

    周武王,①,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 七雄出。②,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③,创国基。 ……太祖兴,④,号洪武,都金陵。

    A.①始诛纣 ②嬴秦氏 ③除隋乱 ④国大明

    B.①始诛纣 ②除隋乱 ③国大明 ④嬴秦氏

    C.①除隋乱 ②始诛纣 ③国大明 ④嬴秦氏

    D.①嬴秦氏 ②始诛纣 ③除隋乱 ④国大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打破贵族垄断权力,建立官员选拔机制是政治文明发展中的进步趋势,下列政治家中采取措施推动这一趋势的有(   )

    ①周武王     ②汉武帝      ③梭伦     ④华盛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阁    ④军机处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下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①17—19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②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国家长期和平与统一

    ④鸦片战争对中国农业经济有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隶书始于秦朝      B.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儒学的官方化     D.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

    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中国的韵文诗赋,将是如何?”据此判断,()应该填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唐诗         D.宋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剧中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乾隆皇帝夸奖永琪为小燕子做棉花椅

    ④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梭伦改革是调和平民与贵族关系的话,伯里克利的改革则完全是有利于平民的,全体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使权势者操纵和对抗法律的难度和风险都增加了。下列改革措施支持“完全是有利于平民”这一观点的有(   )

    ①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十将军委员会向所有公民开放

    ③实行公职和公共参与活动的津贴制度    

    ④创立“陶片放逐法”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某位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他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你认为这位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与他所掌握的史料之间逻辑关系最为严谨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B

    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C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是罗马法的起点

    D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些。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葡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R.R.帕尔默认为“他(卢梭)用文学作品,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浮浅薄的观念。”可见卢梭的文学作品,体现了(   )

    ①对理性的质疑,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②人类平等的观念,推动法国大革命

    ③人民主权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法国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

    A.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德国工业化进程始终缓慢

    B.列强侵略造成中国工业产值不断下降

    C.工业革命开始时中国工业产值落后于德国

    D.社会制度的变迁造成两国经济地位的逆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德意志民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的民主的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

    年代

    合计

    1894年前

    12

    1

    2

    1

    16

    1895—1913

    5

    4

    12

    11

    14

    1

    8

    1

    29

    85

    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 

    ③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历史学家陈旭麓提出,在近代中国“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下列理论或口号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三民主义

    C.工农武装割据              D.扶清灭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是近代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先体现了此三种形式的革命运动是 (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3分)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分)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4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开”

    1849年

    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   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2分)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4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3分)

    (2)依据材料二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并说明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