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名句名篇 1 题,其他题 1 题,选择题 3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神奇的科学世界;还是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甚或是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什么是滋养你心灵的甘露呢?

    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①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惠崇<春江晚景>》)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 桃花源记 》)

    ⑥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⑦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⑧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分道扬biāo(    )

    ②浮想联piān(    )

    ③恣suī(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边吃年夜饭,边谈笑风生,显得格外温馨。

    C. 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D. 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A. 乃:竟然   B. 具:同“俱”,全,都   C. 要:同“邀”,邀请   D. 咸: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对名著内容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格列佛在利立普特小人国受到优待,作为条件他必须替国王递送信件,帮助工人搬运石头修建王宫,参加战斗摧毁敌人。

    B. 格列佛当了“羚羊号”船长,第三次外出航海,他的部下图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舱里,后来又把他抛弃在了小人国。

    C. “我”在小人国最大的愿望是获得自由,皇帝则认为这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征求内阁会议的意见,还要“我”宣誓与他和他的王国和平相处。

    D. 小人国有两大危机,一是国内高跟党和低跟党的争斗;二是不来夫斯库岛的威胁,两国长期苦战的起因,则是吃鸡蛋时应该先打破哪一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请说出至少三个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将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使之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元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待之。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略有改动)

    1.下列句中的 “以”与“据龙尾洲以待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固以怪之矣   B. 以中有足乐者   C. 杀之以应陈涉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在解救襄阳受围的战斗中,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最终他们迅速突围。

    B. 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士兵们听闻援军到,士气顿时高涨百倍。

    C. 张贵抵达襄阳后,主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共同守护襄阳,但张贵拒绝了。

    D. 元军得到了叛逃士兵的消息,在龙尾洲附近设了埋伏,张贵当场战死。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毋败吾事     败:_______     ② 贵恃其骁勇   恃:________

    ③举流星火示之   示:_______     ④身被数十枪    被: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后使之为都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注】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流放为黄州刺史。

    (1)请说说第二句中的“霜”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的问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④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四)

    月光手帕

    韦延丽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

    “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

    “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一一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①,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儿惊叫起来。

    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①处画线句中加点词“跳”的表达效果。

    3.选文中阿斌这个人物形象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4.选文第②处画线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是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义?

    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阿斌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