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傥/怅惩/桑尸/言简意

    B.知/熟稔龟裂/职/私舞弊

    C.萌/罪孽毗邻/睨盘/断壁颓

    D.慢/逮/流/才傲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擢金榜提名珊珊可爱义愤填膺

    B.喋血暗然泣下蝇头微利莞尔一笑

    C.攒射浑浑噩噩门衰祚薄桀傲不训

    D.修葺恰如其分芸芸众生幅员广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月的瘦西湖,华天丽日,惠风和畅,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郁,秀色可餐

    B.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也不必大惊小怪。

    C.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D.候车大厅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期职工文化素质培训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在今年3月底举办的。

    B.荔枝呈心脏形、卵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它的大小,一般是直径三四厘米左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C.中国国家海洋局的一架小型飞机,今天近距离逼近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型护卫舰“朝雪”号,警告其不得靠近中国油气田。

    D.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一名芸芸众生,就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等人被誉为元杂剧“四大家”。

    B.明代归有光大家善于捕捉平凡的人和事,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使人读来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C.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成就是戏剧。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

    白》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D.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并称为道家中的“老庄”。《庄子》一书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

    成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提取体现“我”(达尔文)写成“一篇纲要”的过程的三个关键词。(3分)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

    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中的三段文字,把“人的可悲”分为两类,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4分)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的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1.下列各组中加线实词的解释(括号内),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可(穷尽)记\西伯拘而演(推演)《周易》

    B.不韦(迁徙)蜀,世传《吕览》\草创未就,会(适逢)遭此祸

    C.(考订)其成败兴坏之理\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任)

    D.仆(确实)已著此书\垢弥(满)甚耳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司马迁“忍辱而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思垂空文以自见      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⑤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⑥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以抒发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及其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有为写史而活的决心,但从他复信的最后几句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3.翻译下列句子(13分)

    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3分)

    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3分)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4分)

    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2._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长亭送别》)

    3.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长亭送别》)

    4.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5.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可以濯吾足。(《渔父》)

    6.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7.定乎内外之分, ________,斯已矣。(《逍遥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⑼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从第⑴段到第⑸段,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表现手法的?(6分)

    2.反问与反语是鲁迅杂文的常用的修辞方法,请在文中各举一例进行解说。(4分)

    3.第⑹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是一个过渡句。请问鲁迅下面还有哪些话要说?(4分)

    4.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其

    中“真的猛士”与“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节选)

    叶圣陶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1.三段文字都是写“掐丝”,但掐丝的具体做法只写了一段,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

    什么目的?(6分)

    2.作者在介绍“掐丝”具体做法的时候,运用了哪四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明。(6分)

    3.景泰蓝制作有六道工序,原文为什么详细介绍“掐丝”?“掐丝”采用繁笔有哪三个原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德]尼采)

    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美]马尔登)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意]薄伽丘)

    ……

    请以“同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