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问答题 3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这段话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思想。在其一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减轻刑罚,修订法律

    C.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D.驱逐突厥,加强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的一部电视剧再现了唐朝某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之所以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人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最近,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对《唐朝人口统计表》(见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人

    A.唐朝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           B.唐太宗开明统治利于人口增长

    C.武则天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唐玄宗前期人口继续增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主要目的是

    A.选拔人才                           B.统一文化

    C.注重门第出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A.突厥           B.匈奴  

    C.南诏           D.吐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剧组准备拍摄《大唐王朝》的纪录片,你认为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在片中出现

    A.唐太宗和魏征在商讨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一批日本遣唐使抵达长安,受到唐政府的热情接待

    C.江南地区的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李白用“交子”支付酒楼老板酒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也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比较唐与日本的铜钱,分析它们铸的时间,不能得出以下的结论的一项是

         

    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    日本和同开弥(始铸于708年)

    A.日本铜钱是仿照唐朝的铜钱铸造的

    B.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

    C.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

    D.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古代,中原一直是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那么在10世纪时期,北方哪个少数民族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A.拓跋族   B.羌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概括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经济重心的转移一直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尔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文景之治局面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开元盛世局面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句话反映我国古代在哪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A.造纸           B.指南针  

    C.瓷器           D.火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宋代货郎图     北宋“交子”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苏湖熟,天下足”这旬谚语反映了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谚语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唐朝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下列的饮食习惯中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符合宋代人们的饮食习惯的一项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面一则材料,是对某机构的描述:“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它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央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清时期一直沿用”。这个机构是

    A.三省六部           B.郡县           C.行省           D.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稳定。元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中央

    A.采取和亲政策          B.册封首脑  

    C.设立宣政院        D.设置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元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广大疆域的管理。为加强对东南沿海岛屿的管理而设立了什么机构?

    A.户部           B.市舶司  

    C.海关           D.澎湖巡检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问答题 共 3 题
  1. 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没进士科,      正式创立。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分科考试、     是其基本特征。

    (2)64 1年,文成公主远嫁      ,身穿唐装的      在黄河源头附近的柏海之滨热情迎接。

    (3)在繁荣开放的唐朝,日本多次派     到唐朝访问,跟随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他们中不少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4)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第二年,宋辽议和,史称      。在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遭到了以      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5)两宋时期,      仍是人们主要的衣料。在北方,人们仍以      主食。 

    (6)元朝时,      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融合,被统称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l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一一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一一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的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4分)

    (3)对材料三中1905年所发生的事件,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丁,古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个什么事件?(2分)请你谈谈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宋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宋代的商业繁荣起来,甚至超过了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但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而且还促进了娱乐性行业的发展。

    请回答:

    (1)南宋时期,手工业中出现了什么一个重要行业?该行业的出现使此时人们的衣料出现了怎样变化?(4分)

    (2)以制瓷业而闻名于世的地方是哪里?在对外贸易中形成了哪两个代表的城市?(3分)

    (3)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走进两宋时代,要求你“入乡随俗”,仅在“衣”(衣料)与“行”(工具)方面,两宋时代能够提供给你怎样的选择?(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较少。皇帝下令在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

    一一摘编自《隋书》

    材料二  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

    一一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一一杜甫《忆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这则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3分)

    (2)“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8分)

    (3)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人忘怀之处?(2分)

    (4)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共同点。(4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