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新闻结尾可如豹尾,虬劲有力,给人强烈印象;或似撞钟,余音绕梁,使人掩卷长思,但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未免苛刻了些。

    B.发生这样的丑闻,究竟是抄袭者的错,还是评价体系的错?是期刊杂志的错,还是整个学术风气的错?一时间众说纷芸。

    C.根据美国医改法案,对富人征税将成为医改的重要资金来源,一些中高收入群体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没有理由用自己的纳税钱来为穷人买单。

    D.去年,重庆检方先后查办涉嫌受贿、循私枉法等职务犯罪的司法人员93人。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共立案侦查“打黑除恶”涉及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66件78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C.此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俄罗斯分别加大了与外军联合演习的力度,而今,中俄两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就成了爆冷门的事。

    D.“好人难当,好人难受”的社会心理不时向人们袭来,使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明哲保身,甚至幸灾乐祸的处世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间小路
    龙应台
    (1)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2)那条小径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3)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看不到,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主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4)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市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5)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6)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丁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的,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7)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水井。不对吧,如果这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热水呢!
    (8)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会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9)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第八段“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不灭的力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4分)
    2.文章第六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3.作者认为岳麓书院的兴衰说明了什么?(6分)
    4.文章写的是岳麓书院,为什么却以“山间小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探究作者的意图。(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选自《潇湘晨报》的一条消息,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
    一女子骑伟人塑像遭讨伐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