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中等难度 2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马克垚认为,封建制度“一共有三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下列朝代最符合马克垚观点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对材料中所述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团结与和睦         B.促进了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

    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          D.培养了族人管理家族的责任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人戴埴在《鼠璞》中说道:“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据此推断,以下属于“右迁”的是(     )

    A.秦朝,陇西郡守调任桂林郡守         B.东汉,东海郡守调任徐州刺史

    C.唐朝,中书省长官转任门下省         D.宋朝,三司使调任福州转运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儒家思想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   )

    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             B.在权力上与宰相无异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           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赵翼《檐曝杂记》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关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处,保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于此矣。”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B.成为了唯一的中枢机构

    C.掌控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D.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

    A.违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则

    B.体现了中外完全平等、开放交往的理念

    C.凸显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至尊风范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   )

    A.在《天津条约》中首先规定         B.损害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C.在《北京条约》中首先规定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A.基本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统治

    B.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因为运动失败使国共走向合作推进了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20年代,《民国日报》在《本报今年第一句话》中说:“中国应该有一个主义明确的革命党。国民党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创造,现在已是这样一个主义光明壁垒整严的党了。我们当然希望国民都能积极加入本党,但并不愿强制国人,非为国民党党员不可。如果有一个一样能建设新中国的党,我们未尝不认彼做良友。”这表明(   )

    A.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B.国民党确立了联俄政策

    C.国民党确立了扶助农工政策            D.国民党具有联共意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曾这样描述一场战争:“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是(   )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

    A.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里的“小康”和“闷雷”分别是指(   )

    A.经济发展与稳定、抗日战争

    B.政治民主与团结、国共内战

    C.社会进步与平等、北伐战争

    D.生活幸福与安康、十年文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辛亥革命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台湾学者张玉法初步统计,民初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共312个。各政党相互竞争,形成了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这种现象出现表明(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民众民主意识普遍提高

    C.民主意识的组织化倾向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则通知说:“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下面和通知相关的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政协会议

    C.北平和谈                       D.西安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5年3月,习近平在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最能体现该讲话主旨的制度是(   )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体现了少年们的反抗精神

    C.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都(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

    C.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D.表明了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的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B.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

    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模式”是最佳模式

    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了返乡运动,印发了《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炷香。”这一趋势促成了(     )

    A.海峡两岸的“三通”             B.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接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8分)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都御使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粟。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

    材料三  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欢奉承、面谀,不喜欢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办法对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4分)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胜一败,其中的经验、教训非常深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说“李中堂(李鸿章)唯有尽其力之所能为而已。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中国)、东(日本)之所以异也。言官见东胜而中负,乃尽情诬罔,归咎于李中堂一人,此等言官以捕风捉影之谈,冀动朝廷之听,而思自坏其长城,其害中国较之敌人而更甚,殊为可衰之至。”

    材料二  蒋介石于9月21日下午2时返回南京,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之处断。”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到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毕德格观点的看法。(3分)

    (2)根据材料二,从外交、军事、政治、民众四个方面,概括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4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地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确保君权。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皇帝大权的就有14条。有人认为这是欺骗中包含着让步,理由是:首先,清政府把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作为一种国策肯定下来;其次,尽管作了种种限制,清政府毕竟在条文中和形式上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最后,清政府通过改革官制,为资产阶级挤进统治机构打开了一条门缝。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进步之处。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为什么《钦定宪法大纲》没有起到维护清朝统治长治久安的作用。(9分)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