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量”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   )

    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B.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同学在图书馆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

    职业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土、雇工

    商人

    占人总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成都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开封地区        D.明代苏州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人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盖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选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继昌隆续丝厂      D.发昌机器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资料,1918 年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为70891捆,印度纱数量为39251捆;但是到1920 年中国进口日本纱为34177捆,印度纱数是为138996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

    C.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涨      D.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举描的实施(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9年7 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木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惊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西方学者说:“1945 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教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为90 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土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锅《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20世纪60 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历三轮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减速、物价上涨。1981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进行改革。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基础上里根政府提出了《经济复兴法案》。该法案可简要概括为:“减缓和稳定货币供给”、“降低税率”、“缩减政府福利支出”和“减少玫府干预”。经过改革,美国经济于1982年12月走出危机,并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问最长的一次;同时,通货膨张水平下降到3%~4%的较低水平,失业率在1988年底回落到5.3% 。

    ——摘编自朱太辉《美国里根政府改革的策略和战略值得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及其不断深化的原因。

    (2)(原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里根政府的政策和之前的不同之处。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中美两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国家CDP 总量占全球GDP 总全比例表(单位:%)

    1820年

    1870年

    1913年

    清朝(中华民国)

    32.9

    17.2

    8.9

    大英帝国

    5.5

    24.1

    21.1

    美国

    1.8

    8.9

    19.1

    法国

    5.5

    6.5

    5.3

    德毒志帝国

    3.9

    6.5

    8.8

    日本帝国

    3

    2.3

    2.6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两项有关上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并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等。                              ——摘编自《唐史十二讲》《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有哪些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