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其他题 2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_(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大国”“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B.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料想

    C.而傅以善药以:介词,用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隐藏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3分)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 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别人认为没什么,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说庸人误事、误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2 题
  1. (1) 翻译及断句(10分)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4分)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2) 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今为            :是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3)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由于感冒喉咙发炎,医生建议“噤声”三天,他接受医生开出的这记“处方”, 噤若寒蝉,不说话了。

    B.沉浮IT行业8年之久,筚路蓝缕,终于换来了今日的辉煌,公司如今已经具备了让别人追赶的实力。

    C.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我国却是不为人们知晓的一锅夹生饭。

    D.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渔政部门监管不力,禁渔期偷捕现象屡禁不止,禁渔令成一纸空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3分)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应试题。(5分)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矿难中的坚守,是对生命的尊重。”矿难中的坚守,是对生活的热爱。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造成的矿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批示,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为了营救遇险矿工,山西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为了和时间赛跑,5000多名救援人员不惜血汗、拼尽全力、日夜奋战……当井下传来生命的信息,当被困矿工安全升井,人们激动地鼓掌,欢呼!生命安全,是人的尊严的底线。
    (1)    这则新闻的核心是什么,请提炼出两个关键词:
    (2)    从文本可以看出矿难中那些矿工们获得新生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古桥”,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45个字)(6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①自拟题目。②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除外诗歌,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