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书写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取(jí)    寒(jīn)   狡(xiá)   而不舍(qiè)

    B.级(shè)   (chàn)悔    进(pián)    相形见(chù)

    C. (dī) 防    (léng)角    烧(péi)   (gè)尽职守

    D.污(huì)   守(shù)   祷(qǐ)   (jiǎo)揉造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B.我们都爱读丁立梅的文字:她的文字,记言记事巧妙生动;她的文字,抒情达意温暖柔软。

    C.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包子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卖——包子”,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D.我很想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问题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师生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使我们学校书香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B.在语文课堂大赛上,众多学子的精彩表现博得在场老师阵阵喝彩。

    C.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D.在信息时代,能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她朗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大家认为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苏联作家普里什文通过诗歌一样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B.《故乡》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呐喊》,是以“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D.《醉翁亭记》通过醉翁亭周围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喜爱和消极遁世的情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青春如一轮初升的旭日,催人奋发;青春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陶醉;青春如一缕和xù的春风,令人qiè意。不必chī笑曾经年少轻狂,只要哭过、笑过、奋斗过,一切都会成为zhù藏在内心深处最美的记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晓战随金鼓,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               ,行成于思毁于随。

    (7)               ,君子好逑。

    (8)《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书香校园

    【活动一:名著推荐阅读】

    (1)该书作者是     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千百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名称的来源就是格列佛在       国中见到的        

    (3)这部小说以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垂名于世界文学史,请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它的讽刺艺术。

    【活动二:关注诗词中的物候】

    小明同学搜集到两句描写“八月”的诗句,请你谈谈两句诗中的“气象物候”现象的差异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①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陆游《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②天山八月霜枯草,阳谷三更日浴波。(陆游《道室杂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宋朝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一诗,完成下题。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奉继母益(       )         ②出其力(      )

    能过也(      )           ④帝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巩导之于欧阳修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嘱余作文以记之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4.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结合选文说说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一文,完成下题。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吴智勇

    (1)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今天,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时,心灵的成长便成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2)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 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3)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4)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选自《课外阅读》2015年3月份上刊)
    1.请说出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2.联系上下文,为“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本文第(3)段划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4.请分析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四十二粒芝麻》,完成下题。

    四十二粒芝麻

    顾振威

    (1)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2)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3)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4)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5)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6)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7)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A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8)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9)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10)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11)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12)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B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13)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14)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15)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16)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17)天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选自《意林》2014年4月第8期)
    1.文中2-5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9-14段,写出父亲的行为,以及母亲相关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表。

    父亲的行为

    母亲的感情

    A.嗔怪

    ②父亲舍不得吃那块烧饼

    B.

    ③父亲诉说他吃了整整七天的烧饼

    C.

    D.感动

    3.请分别运用修辞或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文中划线A和B两句。

    A句: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B句: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标题“四十二粒芝麻”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有些_______不可以忽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