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填空题 7 题,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7 题,实验题 3 题,计算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填空题 共 7 题
  1. 在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_____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___冲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白炽灯泡中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熔点     (选填“高”或“低”),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是因为钨受热       (填物态变化);在南极考察时,测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     (选填“高”或“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已知A球带正电,从下图所示现象可知:B球       ,C球可能        ,也可能        (均选填“带正电”、“带负电”或“不带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和初温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他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______ 液体的温度升高的较慢,A和B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 ,如果要你从A、B两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______液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下列事例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他几种都不同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炮弹里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炸开弹壳后温度降低

    B.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烫

    C.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金属杆时手感觉到冷

    D.擦划火柴,火柴头着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同样的甲、乙两杯中盛有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现同时从沸水中取出煮了较长时间的质量相等的铁球和铜球,分别投入甲、乙两杯水中,已知铁和铜的比热容的关系为,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高的是_____杯(选填“甲”或“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用三只液体温度计分别测量三种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分别如图4所示,则三种液体温度分别是: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 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一定会升高

    C. 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温度升高得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一定多

    D. 物体的内能减小时,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7 题
  1. 图中所示四种现象的形成需要吸热的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水表面上方的“白气”是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B.在冬天的北方,窗户上的冰花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0℃时,水凝固成冰,内能变为0

    D.使用水壶烧水时,只要对水持续加热,水的温度就会一直升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乙两台汽油机,甲的效率比乙高,则(   )

    A.甲每秒钟做的功比乙每秒钟做的功多

    B.甲消耗的汽油比乙消耗的汽油少

    C.消耗同样多的汽油,甲做的有用功比乙做的有用功多

    D.做同样多的有用功,甲消耗的汽油比乙消耗的汽油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而起电,经检验,塑料梳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则(    )

    A.头发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更强

    B.塑料梳子得到一些电子

    C.塑料梳子创造了负电荷

    D.头发和梳子间没有电子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水和煤油分别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一样快,由此可以判定 (    )  (c水>c煤油、ρ水>ρ煤油)

    A. 水的质量等于煤油的质量   B. 水的体积大于煤油的体积

    C. 水的质量大于煤油的质量   D. 水的体积小于煤油的体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对热学知识进行的归纳总结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个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所带电荷量为Q2,当带电体跟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时,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

    A.带电体带正电荷,且Q1等于Q2

    B.带电体带负电荷,且Q1等于Q2

    C.带电体带正电荷,且Q1小于Q2

    D.带电体带负电荷,且Q1大于Q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3 题
  1.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杨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

    (1)常见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图乙是小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初温的操作图,A为操作过程,B为示数稳定后的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杨纠正错误后,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________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小明上初中了,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给小明做早餐。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的__________ (填物理量)相同。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_______的。小明想用“冷却速度”(用字母V代表)来定量表示冷却的快慢程度,请你给冷却速度下个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冷却速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2)t6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t2时刻与t3时刻相比,______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

    (4)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9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判断: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___液态时的比热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2 题
  1. 一支水银温度计中装有2g水银,水银吸收5.6J热量后,温度计的读数由25℃上升到多少摄氏度?【已知水银的比热容是c水银=0.14×103J/(k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质量为5g的铅弹射入0.5cm的木板,铅弹受到的平均阻力是7800N,若铅弹克服阻力做的功70%使铅弹发热,则当铅弹穿过模板后,能否自行熔化,铅弹的初温为27℃,铅的比热容为1.3×102J/(kg•℃),熔点为327℃.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