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之夜中写

    注释: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1926年3月18日遇害,年仅24岁。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对未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汤琵琶传

    【清】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洞庭,风涛大作李东垣善琵琶     泛:泛舟

    C.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善弹琵琶”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B.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C.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D.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5.将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

    (2)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第三、第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与今天“临危受命”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2)《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       ; “受下赏”的是      

    (3)在《再别康桥》中把金柳比作新娘的两句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飞人”刘翔自从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

    B.几乎每个网络使用者都体验过网络“黑洞”,网页毫无原因地无法打开,电子邮件莫名其妙地丢失,原因都可能是由于网络“黑洞”所致。

    C.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长沙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新风貌。

    D.“神七”的成功发射巩固了中国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航天大国的地位,在新的时代,“神七”的升空不仅是多种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现在,杂志报刊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         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         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         、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       循序渐进       风尘仆仆

    B.骇人听闻       按部就班       风餐露宿

    C.耸人听闻       循序渐进       风餐露宿

    D.耸人听闻       按部就班       风尘仆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寥寥几笔创作出的一幅艺术作品,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_________。我们甚至可以说,__________,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__________。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___________。

    ①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②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③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④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

    ⑤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⑥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A.④⑥③⑤②①  B.④⑥②①③⑤  C.⑥④③①②⑤  D.⑥④①③⑤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将下面的句子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根据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了一位益友,寻得了一位良师。读《史记》,我知道了即使忍辱负重也要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读             ,我明白了             ;读         ,我懂得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