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罗马法迅速向世界传播

    D.帝国的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B.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

    C.“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中,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两党的政见趋于—致

    B.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C.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D.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C.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D.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为一时事漫画《全球货币——美元》。代表美国、日本、西欧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美元的符号,美国人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该漫画的寓意主要包括

    ①美元的优势地位明显

    ②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③西欧、日本共同阻止美国经济的扩张

    ④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61年2月2日,肯尼迪向国会提交经济复兴与增长计划,建议通过下列法案:(1)对失业津贴增加13个星期的临时补助;(2)在为期15个月的时限内,把救济金扩大到失业工人的子女;(3)重新开发萧条地区;(4)增加社会保险金并鼓励提早退休;(5)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扩大最低工资法的实施范围;(6)给生产谷物的农民提供紧急救济;(7)为全面的房屋建筑和贫民窟的清除计划提供经费。1961年6月底,这些法案虽经国会作了某些修正,但基本上获得通过。

    材料二  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6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创新,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就是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在一起。……由于放松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根据1996年通过的耕作自由法,联邦政府不再扮演农场主的最终保护角色,它还将向农场主提供固定的款项,但逐年减少,使农场主种更多的土地,并且自己决定种什么……减半征收小企业长期投资的资本收益税,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肯尼迪经济政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论依据。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政策取得的成果,并分析该成果的时代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需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 5%。

    材料二  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判断苏联之所以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