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

    A.自然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追求道德和正义

    C.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揭开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

    C.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     D.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主要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1821—1930年某国贸易结构发展状况(数据表示百分比)

    年份

    原材料

    天然食品

    加工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1821

    60.5

    4.5

    4.8

    11.1

    19.5

    19.7

    9.4

    7.4

    5.7

    56.8

    1851—1860

    61.7

    9.6

    6.6

    11.7

    15.4

    15.4

    4.0

    12.5

    12.3

    40.5

    1881—1890

    35.9

    21.3

    18.0

    15.4

    25.3

    17.8

    5.2

    14.8

    15.6

    30.8

    1901—1910

    31.0

    34.0

    10.6

    11.9

    20.1

    12.1

    12.8

    17.2

    25.6

    24.8

    1921—1930

    26.0

    37.1

    8.5

    11.8

    11.8

    11.4

    13.3

    8.2

    40.8

    21.4

    推测该国是

    A.英国     B.美国     C.俄国(苏联)   D.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时间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4种货币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重分别为41.73%、30.93%、8.33%、8.09%。人民币的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B.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此举是中国经济融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运用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阅读示例,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双百方针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发扬民主,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内容: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3)影响:“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特别是文学艺术界思想活跃,创作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与战国的百家争鸣有着本质不同。前者强调科学研究、学术思想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则侧重于政治主张.

         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 (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入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