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4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

    A.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

    A. 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 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 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   D. 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A. 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B. 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 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D. 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 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 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 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

    A. 博采众长   B. 影响长远   C. 体系完备   D. 崇尚公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翟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阅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 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 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D. 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皮埃特斯评价的是(    )

    A.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B. 区城经济的集团化

    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起《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梳理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图10)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50年英国驻福州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南门内乌石山上神光寺2间房屋居住,得到候官县知县兴廉批准。当时闺浙总督规定只允许领事馆设在城内,其他外国侨民只能居住在城外。这时,退休官员林则徐联合福州地方士绅,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而福建巡抚徐继畲则认为应劝说传教士自行搬到城外以平息此事。不久,在京的一些福建籍的官僚先后上书成丰皇帝,称福州为省会,不可让外国人居住城内,并指责徐继畲偏袒外人,丧失民心,有汉奸嫌疑。于是咸丰下旨,1851年初两名英国人被迫迁出神光寺,搬至鸟石山道山观英国翻译官住地,事件遂告平息。徐继畲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竞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神先寺事件”。(注:中英双方关于“通商口岸”的范围一直有争议。)

    ——改编自《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

    材料二徐继畲在回顾往昔岁月时说过:“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这大约都是徐继畲始料所不及的:前者使他享誉后世,后者却令他至今仍被人称为“妥协投降”。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徐继畲作一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