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其他题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3)坐断东南战未休。           ?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

    (4)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各级法院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正如《曹刿论战》里所说:“                                   ,”这是深得民心的举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jiǎo 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2.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fú yè(     )你。

    3.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B.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C.进入九年级以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诣地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D.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初中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措配不当,应将“枪声”改为“猎枪”)

    B.用这个办法烧开水,由十分钟烧开一锅,变为五分钟烧开一锅,时间缩短了一倍。 (“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

    C.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把“感受”改为“体会”)

    D.考试有三忌: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理。(删去句中的“不能”,“不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1)                                          

    (2)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也(      )

    (3)万钟于我何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珍爱生命”,不必“舍生取义”。

    B.孟子文章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本文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得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C.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第②段作者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者“‘不辩礼义’接受‘万钟’”)”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语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天祥泫然出/临表零,不知所言

    B.使为书招张世杰/上使外将兵

    C.乃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即诗四句

    D.索之/国不以山溪之险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国 亡 不 能 捄 为 人 臣 者 死 有 余 罪 况 敢 逃 其 死 而 二 其 心 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给人们看。接受这个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可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顶小草帽!”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样说。“不,这是烤糊的面包片!”另一个声音喊。“不对,这是一只捏扁的臭虫!”第三个声音纠正道。

    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   而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

    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之中。”怎么才能想到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呢?这需要对大脑有某种“震动”,就好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想到万有引力一样。

    面对这种“震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萌发创造思维的。还必须打碎锁闭我们心灵的“心里枷锁”,才有可能产生萌发创造性的反应,提出崭新的观点和主意。什么是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呢?

    首先,什么事都要找出正确答案。几乎从入学的头一天开始,每一个总是都有一个对应的正确答案,这话自然不错。可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的目标是为了得到一个潜在的唯一的答案,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书本上的、现成的、前人的经验总结。思维的结果,还是别人的东西。

    事实上,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正像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

    其二,“要合规矩”。有些人想问题总是不敢越陈规旧习半步,还有些人遇事总是告诫自己:“要实际些,别异想天开。正是这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扑灭了许多创造理想之火。”

    其三,怕被别人当傻瓜,怕出错,强烈的自尊往往成为束缚创造力的阻力。

    其四,“那不是我的专业”,“我没有创造的天赋”,这两种想法同样是心理枷锁。许多人由于从事的不是自己的专业,停止了自己的创造性,许多人怀疑自己的天赋,不敢有创造的设想。

    我们处于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正冲击着这些窒息思维的心理枷锁。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1.根据上下文,第2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写的一句话是(     )

    A.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思想没有框框,能够自由地驰骋。

    B.这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生活积累少,文化水平低。

    C.这是因为成年人生活积累多,文化水平高,能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D.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可以随意乱说,不受条件框框的限制而说出错误的结果。

    2.下面对短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的“这样”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

    B.文中画线的“这两种想法”是指“那不是我的专业”和“我没有创造的天赋”。

    C.作者在文中重点阐述了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创造力的观点。

    D.作者在分析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时,列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按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

    3.你认为如何才能打碎这些禁铜心灵的枷锁,培养我们的创造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拔掉那颗蛀牙

    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 滋生仇恨→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文学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下题。

    夏 洛 克  这我倒不能说;我只是叫它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可是先生,您听我说。

    安东尼奥  你听,巴萨尼奥,魔鬼也会引证《圣经》来替自己辩护哩。一个指着神圣的名字作证的恶人,就像一个脸带笑容的奸徒,又像一只外观美好、心中腐烂的苹果。唉,奸伪的表面是多么动人!

    夏 洛 克  三千块钱,这是一笔可观的整数。三个月——一年照十二个月计算——让我看看利钱应该有多少。

    安东尼奥  好,夏洛克,我们可不可以仰仗你这一次?

    夏 洛 克  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好,看来现在是您来向我求助了;您跑来见我,您说,“夏洛克,我们要几个钱,”您这样对我说。您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用您的脚踢我,好像我是您门口的一条野狗一样;现在您却来问我要钱,我应该怎样对您说呢?我要不要这样说,“一条狗会有钱吗?一条恶狗能够借人三千块钱吗?”或者我应不应该弯下身子,像一个奴才似的低声下气,恭恭敬敬地说,“好先生,您在上星期三用唾沫吐在我身上;有一天您用脚踢我;还有一天您骂我狗;为了报答您这许多恩典,所以我应该借给您这么些钱吗?”

    安东尼奥  我恨不得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要是你愿意把这钱借给我,不要把它当作借给你的朋友——哪有朋友之间通融几个钱也要斤斤较量地计算利息的道理?——你就把

    它当作借给你的仇人吧;倘使我失了信用,你尽管拉下脸来照约处罚就是了。

    夏 洛 克  嗳哟,瞧您生这么大的气!我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得到您的友情;您从前加在我身上的种种羞辱,我愿意完全忘掉;您现在需要多少钱,我愿意如数供给您,而且不要您一个子儿的利息;可是您却不愿意听我说下去。我这完全是一片好心哩。

    安东尼奥  这倒果然是一片好心。

    1.选文出自英国伟大的戏剧家          所写的        

    2.夏洛克真的是好心“不要您一个子儿的利息”吗?联系全剧说说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最后签了一份什么合约?

    3.请联系整部剧情,分析安东尼奥和夏洛克这两人的性格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