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D. 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酝酿(n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蜷曲(quán)

    B. 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biān)   乌桕(jiù)

    C. 寥廓(liáo)   枯涸(gù)   清冽(liè)   梦寐(mèi)

    D. 偌大(ruò)   竦峙(sǒng)   栖息(qī)   禅心(chá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高不可攀    瘦骨嶙峋    灰心丧气   复水难收

    B. 展转反侧    心花怒放    海枯石烂   开膛破肚

    C. 更胜一筹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眉开眼笑

    D. 惊慌失错    神通广大    踉踉苍苍   塞翁失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学校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B. 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C. 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中,校刊开通了“诗韵玲珑”“思想芦苇”等小栏目。

    D. 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老舍,现代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有《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作品。

    B. 泰戈尔,印度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园丁集》、《飞鸟集》等作品。

    C.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有《夜莺》,《海的女儿》等作品。

    D. 海伦·凯勒,19世纪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佳肴》)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风逢龟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猫和鸡》《两只口袋》《狐狸和狗》《衔肉的狗》等,请选一则,要求详细笔述,并简单说一说蕴含的道理。

    寓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4)不逾矩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__的修养。

    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空)

    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寻 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问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   (3分)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4.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3分)

    5.朱自清《春》的结尾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综合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辞等方面,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三、作文。

    1.文题一:在______________(竞争、渴望、幸福……)中成长

    2.文题二: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____(开心、后悔、失落、感动)

    要求: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记叙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字数在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