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    )

    A.感知是先验的、第一性的

    B.物质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C.形而下的扇子是具体的存在

    D.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词在两宋时期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固定的文学样式,它相对于唐朝的格律诗更益于自由创造发挥,也更利于音乐创作。当时社会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此津津乐道。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高

    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使诗词受到全社会重视

    C.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D.音乐的发展要求对古体诗的音韵格律进行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民主制比君主制更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必须建立法治社会               D.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乾隆曰:“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乾隆此话旨在强调(    )

    A.修撰《四库全书》是盛世文化大典

    B.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赞誉和接纳

    C.对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收买

    D.加强对全国的思想文化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明显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其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             B.城市的经济功能在增强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             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 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 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哪一项最能体现孟德斯鸠的上述思想(    )

    A.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员成为共和国总统

    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是(    )

    事     件

    意      义

    地理大发现

    视野开阔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思想

    宗教改革

    否定教会权威

    启蒙运动

    用理性精神质疑宗教

    达尔文进化论

    神学受到了严峻考验

    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

    教会影响力减低

    A.由理性主义到人文主义

    B.社会思想呈现宗教化趋势

    C.社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

    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达朗贝尔描述了他所目睹的自然哲学中的革命:“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卓越的哲学世纪……新的哲学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与各种发现相伴随的那种热情,宇宙奇观在我们身上引起的理念的某种提升——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心智的强烈的骚动,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江河一样从各个方向蔓延穿透大自然。”该论述反映了科学以及自然哲学的新方法(    )

    A.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    )

    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

    B.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

    C.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卡尔•马克思认为,各工业化国家将先于其各自的殖民地爆发革命。他指出,西方资本家正不断将其剩余资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与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思认为这些投资将持续下去,并且这些殖民地将成为像其西欧母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各殖民地走向工业化和繁荣昌盛,原先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请结合史实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7年高考将不分文、理科,教育改革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義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校”的功能。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摘编自斯宾诺莎(荷兰)《神学政治论》(1670年)

    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集》

    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

    (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6分)

    (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要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材料二: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为什么材料一却反映美国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6分)

    (2)材料二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中国革命记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7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